“以结婚为目的谈恋爱”这句话放在心里,比说出来要好。
01 楔子
在《拆掉思维的墙》这本书里,古典老师说起一次往事:他曾经遇到一个女学生,这个女学生想要找个男朋友,提出的要求是以结婚为目的。
古典告诉她说:“这样你很容易遇到下面3类男人…………”
之后过去了几年,某一天两人偶然相遇,这个女生很惊讶地告诉古典他当年全部说准了。
我知道你很好奇是哪3类男人,为了更好地解释清楚,请你多些耐心,先看下面这个问题。
02 终生合同
如果现在有一家公司打算招募一名员工,并事先声明签订的合同是终生合同,请问哪些人会来应聘?
第一反应,对这家公司有极其强烈兴趣,并且愿意付出一生的人会来应聘,而公司招聘的目的也就是选出这样的人。
但是,有经验的HR会知道,在一家公司能够坚持一辈子的人在市场上所占的比例极小。
更有可能来应聘的人有以下三种:
一:刚刚毕业,对于终生雇佣没有太多概念的年轻人
二:年纪已大,或者早早失去事业心的应聘者,打算在这家公司终老
三:仅仅是来试一试,并能够承受违约结果的人
如果你明白了上面这个例子,那么就可以类比出故事中的女生,她在这几年里是遇到了哪3类男人。
一:一见钟情而愿意结婚,但事实上不知道结婚意义的年轻人
二:急需结婚组成家庭的成熟男人
三:口头上答应结婚,事实上可以随时离开的说谎者
03 经济学的“歧视”
社会本身是一个多元的系统,不像计算机输入一个代码,就一定会按规律运行。
就像俗话所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些标准所产生的代价是最开始难以料想的。
经济学中有两句亘古不变的定理:凡选择必有歧视,凡歧视必有代价。
“歧视”在这个语境下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
举个例子,假如我花100元选择买五月天的专辑而没有买周杰伦的专辑,就可以说我因为自己的偏好歧视了后者,而代价也很明显,我听不到杰伦小公举的音乐了。
同理,设定结婚的前提,歧视的对象就是尚且未打算结婚的年轻男子,而代价就是可选择的范围变窄了,而且会引来一些你原先没有预料到的男人。
我并没有说以结婚为目的是不对的,只是这个标准最好不要暴露出来,藏在自己的心底作为标尺就好。
我曾经问过很多人对另一半有什么标准,得到的大多数回答是“有缘分就好”。这种似是而非的回答就挺好,想必深谙其中道理的人不在少数。
当然,并不是什么要求都不能说。如果你看过《银河护卫队》的话,星爵的择偶前提就是会跳舞,而且主动教女方跳舞。这就是一个可以拉近关系而且可以说出口的要求,高明之极。
祝在看这篇文章的你,早日遇到自己的缘分!
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