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到《中庸》第十九章,这个句子在我心中引起地震,令我暂时无法安静。那就是: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它的意思是: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一样,侍奉逝去的如同侍奉现存的一样,这是孝的最好境界。
难怪先人需要陪葬,人殉,牲殉,物殉……因为这句话,多少无辜生命消失。它的沉重分量岂是我三言两语所能承载的。它就是一把杀人不用现身的剑,牢牢地禁锢着人类的思维。我对它真是恨之入骨,终于为冤魂找到了罪魁祸首。
当我庆幸心中留存的疑团解决之余,不禁感慨,倘若没有这种文化继承,还会有那么多遗物出现吗?还会有考古这个职责吗?中华民族的历史还能有探究的依据吗?……一系列发问,反让我对这句话温柔起来。
对当代而言,侍奉的物件是可悲的,提前结束了享受阳光普照的机会。对后代而言,侍奉的物件是伟大的,让后人更好地探究中华的历史。那怎么操作孝之至,才能兼有不可悲且伟大的价值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