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8年,李斯被判处腰斩,押往热闹的咸阳市。只见,两个壮汉将其扔在台上,李斯泪眼汪汪地对儿子说:
“儿啊!爹爹多想牵着大黄狗,和你去打野兔,我还有机会吗?”
这是秦朝丞相李斯在生命的最后,也是最真挚的哀鸣。
李斯在秦国历史上可谓功勋卓著。
他帮助秦始皇统一华夏,推动了大一统的历史进程,与秦始皇一起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他的政治理念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
秦统一六国之后,李斯不久便当上了丞相,他反对淳于越等人的分封子弟之意,明确以郡县制治国。同时主张禁私学,废《诗》、《书》、六国史记及“百家语”。
无论是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还是秦朝颁布的一系列政策中,都有着李斯辛勤的身影。
李斯原本可以成为一代名相,但是因为一失足成千古恨,最后招来滚滚骂名。
《史记》说:
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李斯以一个里巷平民的身份,游历诸侯,入关为秦国效力,抓住机会,辅佐秦始皇,终于完成统一大业,李斯位居三公之职,可以称得上位高权重。李斯知道儒家《六经》的要旨,不致力于政治清明来弥补皇帝的过失,却依仗他显贵的地位,阿谀附合,推行酷刑峻法,听信赵高的邪说,废掉嫡子扶苏而立庶子胡亥。等到各地已经群起反叛,李斯才想直言劝谏,这不也是下下策吗!人们都认为李斯忠心耿耿,冤受五刑而死,但我仔细考察事情的真相,就和世俗的看法有所不同。否则的话,李斯的功绩真的要和周公、召公相提并论了。
李斯与秦始皇,一路走来共同扶持,最终创下了万世之功,君臣的关系也堪称是古代的君臣典范。如果李斯死在秦始皇的前面,或许他的美名将传遍青史。如果他没有选择与赵高战在一起,或许会死,但或许也能留下个美名吧!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归根结底造成李斯身败名裂起源于“沙丘之变”。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于他第五次东巡途中的沙丘宫。临死之前,秦始皇立下遗诏,召扶苏回来继承皇位。
此时,关键人物赵高打起了算盘,他与胡亥很亲近,与蒙毅有仇,而蒙毅又与扶苏亲近。一旦扶苏即位,自己哪里有活命的机会?
于是,他心生一计:篡改遗诏,立胡亥为继承人。
但是,赵高只是一个宦官,虽是近臣,但却是职微权低,如果要实行他的计划,那就必须让丞相李斯也加入进来。因此,他去于李斯密谋。
但凡忠心耿耿的臣子,断然是不会与赵高这样奸佞的小人多讨论一句忤逆的话。
赵高用了关键的一句,就触动了李斯内心深处:
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
你的才能、谋略、功勋、人缘以及获得扶苏的信任,这五点全部拿来与蒙恬相比,您哪一点比得上他呢?
其实,李斯与赵高密谋的开始就已经注定了悲惨的结局。
素书说:
决策于不仁者险。
如果你与心怀不轨的人做决策,这是危险的。
很多事情,做事的发心就已经决定了结局,李斯害怕自己权利、利益受损,不惜背弃自己的原则、信念。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为了私利而暗地里计划、算计着不轨的事情,总以为没人知道,但是,最后又有几个人得到了好的结果?
影响一件事情发展因素有两个方面:
看得见的一面,看不见的一面。
人们总是习惯于为了短暂、看得见的利益去做损人利己的事。
表面上看,自己获得了一些利益,可是在看不见的方面,已经注定了不好的结局,你把时间轴拉长一些会看的更加清楚。
所以,不要做有损他人的事情,不要与不善的人商讨决策。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