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满,是一个女孩的小名,她是我大姨的女儿,也就是我的表妹。
满满,发音时应读mán mǎn,第一个满字应读二声,满满是很圆满的意思。满满出生的时候,我姨父已经四十多岁,记得那时我还在上初中。或许当年姨父给她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她的到来令他们一家人都很满意的原因,所以有了这个很幸福的名字。
满满是我大姨的第四个孩子,前面三个都是哥哥,她是大姨家的老幺,也是唯一的女儿,所以一家人对她宠爱有加。满满现在在我脑海里浮现出来的还是她几岁大时,围绕她爸爸撒娇的样子,那时她很幸福,与父母们一起快乐地渡过了她的童年时光,可是后来的她却并不幸福。
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满满在上小学时,作为家里顶梁柱的姨父因为意外事故离开了我们,从此与家人天各一方,满满也成了没有父亲的孩子。那时,满满的两个哥哥已经成家,最小的哥哥在初中毕业后师承学习中医,后来成了当地的一名乡村医生。满满与大姨、她小哥哥一起相依为命, 还算顺利地读完了小学。
小学毕业后,满满的三个哥哥商定他们每人负责妹妹一年上初中的费用,满满因此很是感激她的几个哥哥。满满在我们乡中学上初中,那时还没有实行义务教育,但是学费还不算高,学生们都是周末才回家,然后带上家里炒好的咸菜作为下周的下饭菜。回家时也要带上自家的大米去学校,装在饭盒里放到统一用大铁锅外加一圈水泥砌成的蒸笼里,蒸熟后就成生了米饭,就着从家里的咸菜就是学生们的一日三餐,因此那里的生活费用花销也不大。因为学生们都是那样,所以那样的学习条件也并不显得艰苦,就这样,满满顺利地读完了初二。
满满的成绩还算优秀,可是因为家里经济困难,哥哥们都说没有钱供她读书,而居于农村的大姨也无能为力,是否继续上学成了家里的一个难题,随后家里就她是否再上学的问题出现了分歧,当我知道这事后,满满已经辍学并外出去打工了。
彼时,我已参加工作,当知道她辍学打工的消息时,心里有些沉重。因为我知道这对于一个出生在农村的孩子来说,如果不继续读书,可以想像她以后面对的将是怎样的生活,所以我三番五次地与家里联系,让家人转告大姨一家,尽量让满满回来继续读书,如果仅是经济上的困难,我们可以共同解决。可是令人失望的是,满满最终还是没有回来,而是在外面与她大哥一起,继续她的打工生活。
二十多年前,通信还很不发达,只有少数人才配有传呼机,并且他们打工的地点也不固定,大多数时候都是通过书信告知家里的一些事情,所以那时要联系在外打工的他们都是一件困难的事,这读书的事也因为联系不上他们而过去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村经济条件滞后,大家普遍都不重视教育,加上刚刚兴起外出打工的热潮给农村带来了很多希望,所以大家都希望通过外出打工来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其时,作为为数不多的从农村读书走出来的我来说,告诉家人们劝满满回来读书的想法是因为我知道知识能真正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所以就读书来讲,如果她们家在经济上有一些困难,在力所及的情况下,我会助她一臂之力。
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满满最终还是没有回来继续她的学业,基中的原因是他哥哥们认为读书会花很多钱,他们无能为力(其实更多的是他们不愿意为她读书而花钱)。尤其是他大哥认为满满与他们一起打工,几年后,她自己就会攒一些钱,然后他作为家里的长子,再为满满找个婆家,完成他父亲没有把满满养大成人成家的义务,那样他也算是尽到了长兄的责任。而满满那时年纪尚小,自己无所适从,出没有主意,只有听从了他哥哥们的安排。
这两天,无意间听到家人提到满满时,心中有些失落、无赖与愧疚,因为当年我没能帮上她,也没有去想更多的办法劝她回家读书,所以总是有些不能释然。据家人讲,满满像大多数的农村女孩子一样,打工攒钱,结婚生子,过着与父辈们一样的生活,唯一不同的是她的生活来源不是务农,而是打工,也正因为如此,她现在的经济条件比父辈们好了很多,目前她一家也在镇上买了房,小日子也算过得好。可是,如果满满当年回来继续读书的话,她还会是这个样子吗?或许会过得更好一些,这也我一直不能释然的原因。
想到眼下很多出生在农村的孩子现在仍然不认真读书,家长们也还是不怎么重视教育,那些孩子也还像他们的父辈一样,认为通过用体力去打工,换来他们认为只要能挣些钱就能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我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不仅是酸楚。
想到这些,简短地写下关于满满的这点文字,以示对满满的愧意,但愿她以后能过得很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