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时要即时满足,何时要延迟满足?
即时满足是一种本能。在不少人看来,能现在享受的,没必要延迟到未来再消费。
之所以有这种倾向,是因为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吃不饱、穿不暖,生了病很难治、寿命也活不长。
原因在于,由于科学、技术、制度等多种原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无法持续提高,长期处于一个较低水平。
这意味着,经济无法持续实现正增长,明天未必会更好。一旦出现灾害、瘟疫、战争等极端情境,明天还会更差。
在这种形势下,今朝有酒今朝醉,也就是即时满足,可能是更理性策略。
因为明天酒是否会更好、是否会更多,我们并没有多大把握,甚至于可能连酒都没得喝。不难理解,今天不喝,又更待何时。
不过,到了现代社会,人类走出短缺经济,有条件让经济持续增长。这意味着,明天酒变得更好、更多,这种可能性更高,甚至于还会出现比酒更可口饮料。
在这种形势下,延迟满足可能是更理性策略。因为当下如果不消费,就可以把资源拿去做投资,未来可以获得更多回报,能消费更好、更多,人生有条件更自由、更幸福。
我们来简单做个计算。一个人今年减少非刚性消费开支1万元,转做投资,如果按10%年化利率计复利,10年后可以变成约26000元,20年后变成约67000元,30年后变成约175000元。
也就是说,同样一笔钱,如果即时满足,当下也就消费掉;如果延迟10年满足,可能增长到2.6倍;延迟20年满足,可能增长到6.7倍;延迟30年满足,可能增长到17.5倍。
即时满足和延迟满足,都是博弈策略,本身中性。是发挥正面价值还是负面影响,就看我们是否能根据情境特征,选择合适匹配策略。
例如,生病时,该做什么手术、花多少钱,经理性决策,该怎么做就得怎么做。这需要即时满足,如果乱用偏方、延误病情,反而会遭受更大损失。
在决策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调用元认知,观察自己思考过程,是本能反应还是策略选择。
例如,在大促销期间,在浏览各种优惠商品时,我们要自我提问:是因为确实需要自己才想买,还是因为价格看起来诱人所以想买?
如果能这样策略性暂停,引导我们注意力做好价值判断,我们就有条件选择合适策略,知道何时该即时满足,何时该延迟满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