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写给母亲的感言:“我亲爱的妈妈,您从来不说别人的孩子灵,您总是在我的言行中不断寻找值得赞美的地方。我怀念您。”
每次想到“母亲”一词时,我便有一种“温润而又强大”的感觉油然而生。一个母亲在家庭里,地位也许不高,但对于孩子的成长轨迹,影响绝对是极大的。
就像书里的说的:“你给予了孩子什么,他就拥有什么。”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我常常在思索,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每当看到孩子有一些情绪或者言行举止异常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最近情绪或者对待她们的方式需要改进?像我一样,越来越多的女性明白,真正的家教就在母亲与孩子相处的日子里进行着。我们每天的语言、情绪、情感表达与行为等都影响着孩子的心理成长与品格塑造。
最近在看何江的书《走出自己的天空》,作为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登台演讲的首位华人,外国人更感兴趣的不是他的成就,而是他从小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外国人从他的文章里看到的不是他们平时看到的了解到的中国情况。也许在外国人看来,能出国留学的大多数是那些出生就条件好环境好的家族,有靠自己的努力出国留学的学生,还有很多靠父母的钱出去镀金的学生,而像何江这样从一个山村里走出去还能如此优秀的学生绝无仅有。
排除他所说的生辰八字奇好,家里风水好之类的原因,我觉得他父母的格局更是让他出人头地的原因。
在他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他的母亲一方面像普通妇女一样唠叨、勤快、思想简单,她不但从来没想过自己的儿子可以出人头地,还担心他将来能不能找到工作。她没有时间辅导过孩子的作业,更没有那些诗与远方的期望,常常留给儿子的是不停忙碌的身影。
但另一方面,他的母亲有上进心、勇敢、技艺也多。因为爱学习但年少遗憾退学,她喜欢听儿子朗读课文,每天自己在一边织鱼网,一边让儿子朗读给自己听,这无形中让孩子享受朗读给妈妈带来的愉悦从而认真对待读书这件事;为了生活,她敢抓蛇,送儿子出国时在车站等车时,因为儿子说想吃菱角,毫不思索就跳到齐肚深的水里给儿子挖菱角,在她看来可能是一种本能,但带给孩子感动与担当;是全村织鱼网最快的女人,儿子生病时还能应付土郎中的事情,在儿子印象里有一种无所不能的感觉……
除此之外,为人处事大方,乐观有主见,通气不计较。我留意了身边很多具备这些特质女人,一个家族拥有这样一个女人,家里的生活环境都是很快就得到改观,甚至,从此改写孩子的命运。
例如蓝爸爸的三表嫂,勤快,脑筋灵活,为人处事大方得体有远见。本来表哥几兄弟都是很普通甚至说得上都是靠体力活勉强持家的那种环境,其他表哥家里现在还是过着普通的吃饱饭就满足的小日子,只有三表哥家因为表嫂的到来而改变。
表嫂一开始是帮别人做手工活,就是手工织毛衣上的配饰,钉珠片之类,手脚勤快,脑筋又灵活,很快便发展为工头,专门收工厂这些活回来派发给邻居或者附近的闲赋人员做,自己一边做一边收中间费用,赚钱之余还能将孩子教育好。不过十多年,就在家里起了一栋两层小楼,并且留着三楼的基底,几年后第三层楼也建好了。
更令人侧目的是孩子的教育。大女儿是当届的市高考状元,直接被教育局签约免费代培,毕业后立刻安排到镇上很有历史的重点高中任高三老师;二儿子毕业后就在广州工作,印象中当时有两个单位在抢着要他;三儿子刚毕业,就收到很多学校的橄榄枝,包括世界200强的中学和深圳的有历史的小学,他选择了世界200强的中学。在很多人毕业就失业,在人才市场迷茫的时期,他们都不需要担心这些。
在很多乡邻还在过着十年如一日的小日子时,他们家却家立子荣了。以往春节期间我们会去他们家,每次跟表嫂接触,都能感觉到她的格局与普通农村妇女不一样。
再近一点,我娘家的一个邻居。受多子多福的观念影响,那家人生了六个儿子!而且全部没有文化,前面的三个兄弟都是40+还娶不上老婆,甚至有一个连鞋子也不常穿。其余的三兄弟也都是天天泥地里打滚才够三餐的。因为粗俗,也因为其他历史原因,他们一家跟邻里之间来往也少,外人看来就像破落户的感觉。
可是当老六娶了媳妇回来,生活就与其他兄弟截然不同了。
老六的媳妇人勤快,能吃苦,嘴巴也很甜,与邻里之间关系打得很好。在别人都在等待一年到头只收成一次的甘蔗,她却主张高原的田种甘蔗,水源好的田种蔬菜,每天早上和傍晚夫妻俩都在田里浇菜,每天一早天蒙蒙亮就去田里割菜挑到市场卖;农忙的时候,主动去给乡邻帮忙。冬季早出晚归收割好自家的还去别人田里帮工赚日工的钱,而别人一有活需要帮忙都首先想到她;乡邻之间有红白事,打个招呼就积极去帮忙,与其他兄弟之间没有交集的邻居,却和她们家来往密切。没几年,日子就过得红红火火的了。老六也是几兄弟里第一个建起了两层楼房。孩子虽然没有多大成就,但也很早就独立工作分担家里的负担了。
有时候,看完一部电影或者书,我会跟女儿聊到将来的婚姻观。我跟女儿说,我不会和别人一样老是想着让女儿嫁有钱人,如果可以,尽可能找知书达理的人,最重要是会宠爱你,包容你的缺点,支持你的理想,遇到这样的人,家庭差不多就可以嫁了。
平时跟她说得更多的是自己要努力,累积自己的能力与底气,再好的人你也要有能力和资格去配得起,万一生活遇到困境你也有能力去扛起来甚至改变它。就像我母亲教导过我的一样——未来没有人知道会是什么,不要去抱怨别人,保持好健康的身体,向上的动力,乐观的心态,困难总会压不倒有强大力量的人。
在体校,很多家长给我冠名"文化人"。我想,我有这样的气质,也自于我的母亲。
我很敬重我的母亲,我常常打电话跟母亲聊天,但我们聊的不是那些家长里短,而是时事政治。作为50的代的职高生,母亲是我们镇里那个年龄最有文化的女性。结婚之前,她是她们镇上的政治宣传员,也常常代表镇上的文娱队接待上级领导。
记忆里,我小时候看到的大部头便是《毛泽东选集》,家里有三大本放在书架上。而那个年代,很多人家里是没有书籍的,我家有两层木书架,除母亲的书,便是大哥大姐的书。好还有一个红色胶皮的笔记本,里面记着一些美好或者励志的摘抄。但是因为农务繁重,孩子多,我的成长里,没有看过母亲拿书,但她常常教导我的话时,我能知道母亲的格局与别人的母亲不一样。
例如,她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宁愿静静坐家里看电视新闻,看戏剧,也不愿意跟别人讲那些家长里短,别人家的事情我没资格去说,我家的事情不想让别人来管。”这一点,我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她。对于这点,我觉得我像我父亲,常常过度热情,聊多了,回来却懊恼,反省自己有没有说了不该说的话。
前几年,老妈来我家小住,因为没有电视机,她每天都去翻我家挂墙上的日历。一开始我以为她是心急回家,原来不是,她只是百无聊赖,她在研究日历上每天都不一样的对联。
前段时间,我跟她说买几本书给她打发时间,她说现在不能长时间看字,头会晕,而且她对小说不感兴趣。我说,我当然不会买小说给你,我买习近平主席(每次打电话回家都会告诉我习主席最近在哪里察看民情之类),周恩来总理(小时候,她跟我说她的偶像是周总理)的书给你。她的语气里充满了兴奋,这个可以看。我想她对政治与政治人物的情绪还在,情怀还在,只是年华已逝。
那些书我寄到妹妹处。前天她去了妹妹家,一进门就查询这两本书在哪里,和我们几兄弟姐妹视频的时候,像个孩子似的兴奋地向我们扬了扬她手中的书。我心底掠过一股感动,她心底里的渴望最终被读懂。
昨天打电话给她,夸她一个高龄老太太自己坐车去市区(中间要转三趟车,一趟要两个多小时的车程),也一个人回家,这个年龄已经没几个人能做得到了。她不无自豪地说:“切,这些都不在话下!”
尽管,我们兄弟姐妹没有多大出息,但我们依然感激拥有这样一位稳重、坚强、有格局的母亲。她教导过我们的,影响过我们的将来会继续影响着我们的后代。
很多年以前,我就会想为父亲母亲写一些记录,自从开始写文以来,我也在践行自己的想法。
我的母亲,81岁,保持着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对文字的热情,她正在看的是外甥子的语文书人类生活中最温馨最富有诗意的,能使人类情感得到净化、趋向美好的部分,源于女性。男人成就世界,而女人成就了男人。——作家梁晓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