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禽兽”始于明朝,最初它可是妥妥的褒义词,是身份的象征,意味着极高的地位和体面。
洪武24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沿袭唐宋官服的基础上,制定了明朝完备的官服制度。
明朝官服的前后正中都有一块大补丁,这块补丁叫补子,补子上面绣着不同的珍禽异兽。
明朝官服的前后正中都有一块大补丁,这块补丁叫补子,补子上面绣着不同的珍禽异兽。
文官绣的是飞禽,武官修的是走兽。这些禽兽除了区分官员的品级外,还能够彰显其显赫的身份,这种官服就叫做补服,也叫品服。
1~4品文官着绯(红)袍。
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
5~7品着青袍。
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鸂鶒。
8~9品着绿袍。
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
1~4品武官着绯(红)袍。
一品绣麒麟,二品绣狮子,三品绣老虎,四品绣豹子。
5~7品着青袍。
五品绣熊罴,六品七品绣彪。
8~9品着绿袍。
八品绣犀牛,九品绣海马。
那么原本是褒义,彰显身份的衣冠禽兽,又是怎么变成贬义,遭世人唾骂的呢?
明朝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文官武将欺压百姓,无恶不作,他们的所作所为让老百姓苦不堪言,于是衣冠禽兽这个词,才开始蜕变成贬义。
估计朱元璋也没有想到,他对官员寄予的厚望,将这些吉祥的珍禽异兽用来勉励官员要勤政爱民,才能步步高升。
不曾想衣冠禽兽这个词,却在历史的洪流当中,渐渐的变了含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