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

作者: 古诗新读 | 来源:发表于2019-05-17 08:30 被阅读6次

送张五①归山

王维

送君尽惆怅②,复送何人归。

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

东山③有茅屋,幸为扫荆扉。

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④违。

注释

①张五:张諲,生卒年未详,排行第五,又称张五,永嘉(今属浙江)人。青年时期离家出游,和王维居于河南登封的嵩山少室山,历时十余年。

②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③东山:指隐居或游憩之地。 

④心事:志向,志趣。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送客,送的却尽是惆怅,一“尽”字极为妙用,送别之时的满腔惆怅,因了这一“尽”字而多了几许沉甸。”几日同携手“,今朝友人却要“先拂衣”了。诗人应该是带着一份嫉妒与歆羡的心情写下此句的。东山的茅屋,那是诗人向往的地儿,身处污浊不堪的名利官场,然而他的心却时刻惦念着那片澄澈宁静的世界,怎奈污秽的现实,复杂的心境,让他如何也做不了抉择。“幸”不过是于迷途中的自我一份希望罢了,心存着那一片净空,预留着那一寸土地,于自己总该是一剂灵魂的安神剂了。末句表明诗人的心迹与志向,直白了当,然一“岂”字又平添了几许回味。 

徘徊,是诗人此阶段的主题。又是眼看着好友明确地奔向自己的人生道路,而自己依旧还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踟蹰,无限惆怅。与好友相知相交的日子极为短暂,原还是自己在这昏暗时节难得的安慰。而此时好友利索地抛却一切烦恼,即将奔赴想往已久的生活,只留一份潇洒在诗人心头煎熬。诗人恨的是自己无能,无力摆脱世俗的物质羁绊;愁的是时光匆匆,难以实现心中的夙愿;难排遣的,还有往日同窗共进的生活不复返的愁绪。  

东山茅屋,或许是友人归隐所在。一个“幸”字,淡了些诗人内心迷茫的雾霭,可喜可庆的是,友人还的茅草屋还为诗人敞开着,让他得以有机会清除内心的尘埃。荆扉,即实指的柴门,虚指的心门。人生一大乐事,就是与知己倾心畅谈,诗人期盼着,也努力着。然而,或是命运不济,晚年的他,在孤独中沉寂着,写出一篇篇看似清淡实则惆怅的诗歌。好友的离去,永远是他心灵上的创伤。诗人或许可以和西方的拉奥孔比拟,同样遭受着生命难以承受之重,同样在无声地反抗着,表情却一直是让人难企及的平静。  

然而这“幸”,似乎给了诗人一份希望,坚定了诗人追求自我生活的决心:“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诗人“尽惆怅”的不仅仅是那份依依惜别的情谊,更是那份“心事违”的无奈与复杂的心境。身陷官场,污浊黑暗的现实,早已肃杀了那颗宁静的心,然个中的丝丝缕缕,又岂是简单的一个退字亦或是一个进字能够道清楚说明白的?罢了罢了,即便是那百般的歆羡,即若是那内心的疾呼,现实,终究只能是如此这般徘徊无尽。  

全诗文字朴实自然,用笔委婉曲折,写出了诗人无限的惆怅,无限的失落。

相关文章

  • 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

    送张五①归山 王维 送君尽惆怅②,复送何人归。 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 东山③有茅屋,幸为扫荆扉。 当亦谢官去,...

  • 读唐诗 学写诗 “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年),张五:即张諲, 擅长书画,尤工山水,曾同王维一起隐居嵩山,后来出...

  • 送张五归山唐•王维

    送张五归山 唐•王维 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 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 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 当亦谢官去,岂...

  • 七绝·新韵 | 遣怀

    遣怀 世事多违亦自违, 经年别后暂相悲。 江头杨柳垂新色, 江水茫茫去不回。

  • 七绝·新韵 | 遣怀

    遣怀 世事多违亦自违, 经年别后但相悲。 江头杨柳垂新色, 江水茫茫去不回。

  • 一七令•海棠

    一七令•海棠 芳。 月影,莓墙。 恩雨露,舞霓裳。 有情堪话,岂苦生香。 锦绣堆成梦,高烛照红妆。 半谢妩...

  • 【读书笔记】固荣卷第二(21)

    1.原文: 君命无违,荣之本也,智者舍身亦存续。 后不乏人,荣之方久,贤者自苦亦惠嗣。 官无定主,百变以悦其君。 ...

  • 玫瑰三首 其二

    天生秾艳岂关情,冉冉当风香满城。 莫效俗郎都折尽,谢时还可看流英。

  • #华与华书房#《中庸》【15】忠恕之道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忠恕违道不远。朱熹注解说,这里“违”的意思,不是违背的违,是从这里到...

  • 言语道断即如愚 | 论语心解025

    【九】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违,违...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eng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