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兰性德,字容若,一个听起来都让人心动的名字。
他是出身于相门翩翩公子,备受康熙恩宠,极尽荣耀。但偏偏性格偏于官场格格不入,自嘲“不是人间富贵花”。
他是清代第一才士,通经文,工书法,擅丹青,精骑射,是万千闺中女子的梦中情郎。
有时候,你真会怀疑马背上立天下的清朝,怎么会出了这么一位富有细腻感情的男子。
他是多情的,天生情感丰富。他有着一颗孤独而忧伤的心,但是深刻的孤独带给他的却是无情的痛苦和不被理解的愁闷。
在他的词里找不到欢乐的句子,他的感伤和愁绪使众人不知:“为何他什么都有,却还是不快乐。”
“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300多年来,还是有人常常这样掩卷叹息。
情深不寿,强极则辱。感情过于浓烈,反而不会长久。这是他对表妹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的感慨。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是他做人的态度。
生死锲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无论生死如何,我们两情相悦。那一刻曾经以为会天长地久,但最终,却恨不能一夜白头。这是他对于妻子卢氏的怀恋。
轻轻的翻开纳兰的词,仿佛可以看到300多年前的谦谦君子在窗下低眉吟诵《饮水词》。

忆江南
江南好,建业旧长安。
紫盖忽临双鹢渡,翠华争拥六龙看。
雄丽却高寒。
忆江南这一题,最有名的应属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写尽江南之美,江南之色。当年康熙巡游至此,纳兰也跟着前往,头一遭来到此地的纳兰,见到白居易诗中之景,江南小桥流水诗情画意的生活随处可见,欣喜不已,忍不住挥笔描写此地此情此景。
“旧长安”八代王朝的都城,厚重的城墙散发着历史的风尘,文人大多数都是喜欢的。然而在这城中,忽然迎来了皇帝的驾临,紫盖双鹢,百姓争先恐后一睹皇容,场面十分壮观,身处仪仗之中的纳兰,理应感到幸福,而此时的他却感到十分寒冷,这应该是幸还是不幸呢。
想起苏东坡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高处起舞的清冷,怎比得上人间的热闹。不知,纳兰这一声高寒,是替自己悲哀还是为康熙感到悲哀。也许是为自己的出身受到限制的人生而觉得拘谨不安,也许是为了生活毫无选择,而感到颇为难耐,也许是迟迟不能如愿的抱负深感无奈,也许是感情的无法自己,愁苦不己而心生凄凉。而康熙呢,皇权的至高无上,享尽荣华富贵 权力与欲望都不需受到阻挠。没有人压迫他的理想,没有人夺走他的爱人,这样的巡游,如此的场面声势。被他的子民所拥戴所厚爱,他坐在他的华盖下,着着他九五之尊的龙袍,被保护被簇拥,可从没享受过平常人家生活的欢愉,这样的高处,他不觉得寒冷吗?
即使家中争先吟唱《饮水词》纳兰的心事又有几人知晓。

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
心灰尽,有发未全僧。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情在不能醒。
摇落后,清吹那堪听。淅沥暗飘舍中叶,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荐倾城。
这是纳兰悲悼卢氏的词,篇头就表明心意,如今已是心字成灰,除了未剃发成僧以外其他与僧人已无二样,“未全僧”纵然心如死灰,但在这偌大的红尘中苦苦挣扎,仍是不能忘情于卢氏,如今昔欢已成非,似曾相识的也只有那盏孤灯的陪伴,可以追寻到旧时的温暖,孤灯的陪伴在这夜里显得更加的凄凉悲婉,故道出“人在情中不能醒”。
我想只有“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最能形容此时纳兰对卢氏爱情的坚贞。但诗人的爱就像一阵风,风吹过就烟消云散。
诗人只有在吻到姑娘前才歌颂爱情,他们得到一个女人后,就开始歌颂自由。
忆江南
江南好,水是二泉清。
味永出山那得浊,名高有锡更谁争。
何必让中泠。
二泉:指无锡惠山泉
中泠:在今江苏省镇江西北金山下的长江中。相传其煎茶最佳,有天下第一泉之称。
纳兰对二泉心怀眷恋,咏起杜甫的“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引其反意“在山泉水清,出山如是也。”身浮宦海,纳兰写这小词,写的是自己不愿被俗世之欲吞噬的决心和意愿。看似写第一第二之别的泉,实则将军人和物再次巧妙结合起来,难能可贵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纳兰还有很多好词,下次再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