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人人都会说,可是开卷的坏处很少有人提及,可能是不好意思说,因为整个社会都在鼓励人阅读,说“开卷有害”,会遭到许多人的攻击。
有利必有弊,读书也不能避免。不懂得读书的害处,就是没有真正了解读书的本质。
今天读一篇文章,作者推荐了三本写作参考书,我搜索了一上午,得到一部分内容,感觉很辛苦。最后得到一个想法,书是永远读不完的,也没有必要读完。没有什么书是非读不可的。古人读书很少,可是写的书能够流传千古,今人读书太多,可是写出的文字大部分都是垃圾。
人类四大精神导师的阅读生活:孔子勤奋地读了易经的,苏格拉底年轻时读他的老师阿那克萨戈拉的书,后来不读书了。佛陀在出家后不再读书。耶稣读过《旧约》,此外就可能没读什么书了。四大精神导师基本不读书,完全不写书。
古人直接向大自然学习,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所以能够得到第一手资料。今人从书本学习,用书本阐释书本,符号解释符号,离真相越来越远。
文友们推荐的写作书很多,其实大同小异,读几本就够了,许多时候我们只是重复阅读同样境界和类型的书籍,数量很多,质量没有提高,其实等于没有阅读。
我是一个不爱思考的人,一切疑问和困惑都不愿意问别人,就从书里面找答案,久而久之,就更加不会思考,不爱思考。
头脑里面装的书太多,一写文章,全是书里的话,怎么写都是别人的语言,互相矛盾,而且都很有道理,反正我也无法辨别谁是谁非,因为我的阅历和辨别力有限,脑子是一锅浆糊,是别人思想的储藏室,唯独没有自己的见解。
记忆力太好,思考力就薄弱,创造力就低。阅读太多,无法消化和吸收,就患了积食和消化不良。
记忆力差的人思考力和创造力许多比较强,有失才有得。人人都希望自己有超强记忆力,看过的一切都过目不忘,其实如果真是那样,将是很不幸的事情,将变成一个无趣无用的废人。遗忘力其实比记忆力更可贵,更有用。
五十岁以后,我的记忆力越来越差,作为补偿,稍微有了一点思考力。而且随着有人生阅历的丰富,于是产生了一点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准确来说都是偏见和一孔之见。
思考是有用的,有必要的,但是停止思考其实更有用,更有必要。老子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无为而无不为。
不要思考人生,而要直接体验人生。如果我们头脑充满各种思绪和念头,就无法活在当下,无法专注地生活和做事情,无法真正享受生命,感受不到世界的真相。
心地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要学习说话,首先要学会沉默。要无所不知,首先要学会无知,把所知障清除掉。般若无知,无所不知。得到渊博的知识很不容易,放下辛苦得来的知识更难。
读书重要,学习怎么不读书更重要。只有懂得不读书的人才能学会读书,只有能够让头脑停止思考的人才能真正懂得思考。
真正会读书的人会停止读书,因为智慧不在书里,读遍天下所有的书,也不可能得到智慧。
真正的明师是我们的真心,而不是书本。遇到疑惑和困惑,应该到真心里寻找答案,不要到外面找。
真正的学习并不积累知识。知识是失去观照和觉察而落在心识上的尘埃。
叔本华说,书好像铠甲,身体太弱的人会被沉重的铠甲压垮。蒙田说书籍不能使失明的人看得见,而是为明眼人矫正视力。
聪明和愚笨和遗传有关。太聪明的人不用读书也聪明,太笨的人读了书也不会变聪明。太聪明的人读书多了有害,太傻的人多读书也无益。“开卷有益”适合于天才和愚人之间的普通人。
读书能得到什么,不完全在于书,主要在于读书的人。有思想的人才能读出思想,有智慧的人才能读出智慧,头脑中没有的东西,从书里是读不出来的。所以读书不仅仅是认识作者,更是认识自己过程。
没有人能真正认识别人,我们只能认识自己,然后通过对自己的认识去揣摩和猜测别人。所以人们眼中的别人都有自己的影子。
好人读坏书,未必变坏。坏人读好书,未必能变好。
读书能知道作者思考的结果,但是未必能得到作者思考的动力、方法和过程。而动机、方法和过程是最重要的,结论其实不是关键。因为方法是活的,结论是死的。
养成热爱思考的习惯比阅读重要,而许多人读书其实是逃避思考,是不热爱思考的表现,是在书中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而不是享受和作者一起探索未知的乐趣。这种阅读不是真正的阅读,不能得到读书的最大效益。
没有目的的阅读是纯粹的阅读。
齐悦梦想大型社群第52篇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