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3/1000
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提醒我们:“对他人宜主观,对自己宜客观。”也就是说,当我们评判自己时,应当如别人看我们一样,客观公正的看待,克服为自己找借口的侥幸心理;而当我们评判他人的行为时,应当站在他人的角度,尽力去理解他们是如何看待自身和世界的。“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那就是认识人性。”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因为父母、成长环境等因素,导致某一方面发展不均衡,并逐渐演变为某种缺陷。毕竟,谁都不是完美的。
我们有时候说“这两个人性格不合”,其实就是他们两个的“缺陷”和“缺陷”之间的冲突。
我们需要理解他人的想法,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随着深入地了解他人,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他人身上的优点,也能在面对那些我们不喜欢的言行时,明白他只是陷在了自己的人格类型里面,其实也在苦苦挣扎。这会让我们更客观和富有同情心。
这种对他人的理解也能够让团队的工作效率更高,让人与人之间关系更加融洽。比如,在工作中,不同人格类型的人会被不同的方式激励。对于有些类型的人来说,公开表示认可没有太大的激励作用,头衔也没有什么意义,他们更喜欢独处思考,远离人际互动。而对有些人格类型的人来说,当众表扬、办公室的各种人际互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激励因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