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中国最早的交通法规是什么样的吗?
在陕西汉中博物馆的“褒斜古栈道陈列室”,看到一块拓片,上面用繁体字写着“仪制令”三个大字。
仪制令的下面,还有四列竖着的汉字:
贱避贵,少避长,
轻避重,去避来。
这就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一块“交通规则”石刻。
这通石刻刻于南宋时期的1181年,距今正好840年。
仪制令上“贱避贵”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在行路时地位低的要回避和避让地位高的。
这块充当交通规则的“仪制令”,充分说明了当时的南宋王朝是一个等级非常森严的社会。
少避长,轻避重,是现在人们依然沿用着的道德礼仪,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美德和习惯。
去避来,说的是离开的要避让进来的,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热情好客的习俗和礼仪。
不过,现在从方便和安全性考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规则都是“先下后上”,或者“前门上后门下”,是进来的避让出去的。
这块“仪制令”石碑上刻有“淳熙辛丑邑令王立石”的款识,确认了1181年是准确的刻制时间。
现在,“仪制令”保存在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的灵岩寺内。
毗邻嘉陵江的灵岩寺建于唐玄宗李隆基当政时期,距今大约有1300年的历史。
灵岩寺是利用两个天然溶洞,巧妙的建成了“金龟洞”和“罗汉洞”两座即错落有致,又相傍相依的寺庙殿堂。
李白、杜甫、苏轼、吴道子等许多文人雅士都曾在灵岩寺留下过诗作。
现在,保存这块“仪制令”的灵岩寺,与保存在这里的一块距今1900多年,东汉时期的摩崖石刻“陠阁颂”(读fǔ),同属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