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些记忆里的经典时刻,都在哪里呢?
幸福的童年生活
作为一名80后,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初期,我觉得自己是极其幸运的,因为我的童年生活在农村,在那里我度过了一段特别幸福,也很悠闲的时光。想来,现在大城市的孩子们已经很难体会和经历到“活在农村”,享受乡野的独特生活了。
记得那时可以在油菜花地里,和小伙伴们躲迷藏,记得那时可以在田地里插秧,摘棉花,采芋艿叶子当成伞盖在头上……记得那时可以在屋前的大场地上,几家人家一起吃“露天晚餐”:老母鸡汤,炒螺丝,丝瓜炒蛋,油焖扁豆,茄子炒毛豆,红烧肉,黄鳝丝等好菜,再喝上几杯饮料,爽酷了……
记得那时,妈妈把单位发放的夏令福利——光明牌冰砖,放在水杯里带回来给我吃,而她一口也舍不得️;记得那时,妈妈托人带饭给我,我第一次吃到了她们单位食堂做的清蒸狮子头,那是我吃过的最香也是最好吃的狮子头。母爱,已然无声地融进了我的记忆里,幸福地流淌在我的脑髓里……
记得那时,父亲骑着二十八寸的自行车,带我去参加写字比赛,作文比赛,小学毕业考等,还辆承载着父爱厚度的自行车名叫“美骑”自行车,父亲骑了很久很久,久到成为了“老坦克”……
记得那时去离家很远的地方采桑叶,然后快乐地养蚕宝宝,看它们破茧成蝶的美丽蜕变;记得那时在家门口的湖边,在蔷薇花丛里打水蛇的惊险与刺激……
记得那时,除了看电视,几乎没有其他娱乐项目,因此每隔一阵的马戏团演出总会让我很兴奋,我跟着奶奶搬着小板凳,去邻村看戏,有马戏表演,有杂技,有沪剧,有京戏,有木偶戏,已记不清还有多少剧目了……
记得那时,夏天的小院里,总会种上几根葡萄藤,丝瓜藤,还有开的好看的紫色扁豆花儿……妈妈总会把西瓜放入井水中,等打捞起来的时候,冰凉凉,脆脆的,透心爽,甜到了心眼里。
十几年前,一声声土方机的轰鸣,将老家的一砖一瓦,一泥一屑夷为了平地,灰飞烟灭,沧桑了那段岁月的历史。
飞扬的少女时代
“情绪价值”是这几年新兴起来的热词,但我觉得这个词的内涵一直都在身体里。
在我的少女时代,初中生活成为我学习生涯里的“高光时刻”,那可能是我最自信,最积极,最进取的那些年吧。
在那个没有培训机构,也没有补习班,更不知“卷”为何滋味的年代,我去了一个对口地段的初中,成为了当时班级稳定的年排前三,算的上是当时所谓的“学霸”吧。
我时常想起那个十五岁的自己,内向胆小,不善言词。那个几乎每次作文都会被当成范文朗读的自己,那个写了演讲稿,却不敢上台演讲的自己,那个因了那篇演讲稿,而被班级两大演讲高手争夺作为决赛作品的自己,那个上过年排前十红榜的自己,那个偶尔取得年排第一而可以喜悦整整一个暑假的自己;那个把所有竞争对手记在纸上,排名重然后不断激励和超越的自己………
记得那时,总是喜欢看作文书,摘抄好词好句,喜欢把好文章剪下来,然后贴在摘抄笔记本上,一遍一遍地反复翻看及回味;那个喜欢看校园大学生原创音乐节的自己,那个喜欢边听广播,边偷吃桔子的自己,那个因为喜欢而偷偷自编自写广播节目的自己,那个喜欢吃香肠蒸白饭的自己,那个喜欢看《青年报》,《读者》等报刊杂志的自己……我觉得这些都是专属于我记忆里的“情绪价值”,滋养着我一路成长和成熟。
偶然在校园里,邂逅了一个女孩,吸引了我的目光。她齐耳短发,长得并不很漂亮,但特别的瘦,我就特羡慕她的细腰细胳膊细腿的,那时候就喜欢苗条清瘦的女孩……后来我们意外成为了同班同学,很多年以后的今天依然还有相同的交集,真好。
记得高考毕业前的那年元旦,天特别的阴冷,下课放学后,大家都散着回家过节,好像只有我一个人清冷地留在了座位上,感叹道:这一年又过去了,新的一年,又来了……
那时候看过的港台剧,追过的刑侦剧,吃过的麻辣烫,但最喜欢的还是学校小卖铺里的“多味花生”,微辣而香甜,是吃过的最美味的花生,再也没有比之更好吃的了。
有人说:每个人的回忆,多多少少会带点滤镜的色彩,但我的回忆很真实,不掺杂任何矫揉造作的成分。只是怕自己年纪大了,时间长了,我会慢慢遗忘,但那些深刻美好的暖色记忆,其实从来都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每个人都有专属于自己的记忆,有些变稀薄了,有些淡忘了,有些真的想不起来了,有些好像从来没发生过……而有些记忆却是深刻的,独家的,难以忘怀的,如果我的文字和记录能引起了你们的某些共鸣,戳中了你们的某些回忆,请记得给我点个赞,感谢所有懂我的朋友,来听我这絮絮叨叨的文字倾诉。
阳光映照心灵,春日无限安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