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三)

作者: 李高英鲲鹏展翅 | 来源:发表于2023-08-08 19:34 被阅读0次

                  --教育的初心

      扬州师范学院(后合并到扬州大学),扬州教育学院(后合并到扬州职业大学,后又更名为扬州教育学院),扬州师范学校(与高邮市师范学校一起合并到扬州教育学院,后又与扬州教育学院一起浮浮沉沉),据说,这三所学校为扬泰两地输送了近90%的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

      读高中时,我的老师们,工作后,我的同事们,几乎出自以上三所学校,只有极少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至于华东师范大学或北京师范大学多在扬州中学或扬大附中任教。所以,盘根错节地多是师兄弟师姐妹或同门师兄弟师姐妹。当年高邮师范与扬州师范招的中师生实力很强,都是超过高中的分数的,且他们许多人今天在当地小教系统都是领军人物,也有的中师生三年后考了扬师院,后面梅中的同事就有好几位。

      90年代末,学历就开始卷起来了,师范学校的中专学历切分在高中以下了,但是“五年制大专”这个新生学历出现,这个分数线应该与重点高中并驾齐驱,不太容易考。2003年工作的时候,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放弃的保研,直接入职,另一种是放弃入职,选择保研。三年后,直接入职的已经可以独当一面,无论是教学还是班主任工作都游刃有余。而选择保研的,三年前准备签约苏州的一所高中,却因为没有名额,迫不得已选择一家不太满意初中学校,真应了那句话“三年前你瞧不上,三年后你高攀不上”,小姑娘不甘心,一气之下放弃了体制内,去了上海的一家民办初中。

      前两天听说,县级三甲医院的医生读博三年后找了个郊区的二甲医院,那么辛苦读博究竟为了什么?据说今年毕业生就业很艰难,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人数远远大于本科生毕业人数。二十年前,我在梅中的课堂上告诉学生:“好好读书,去北上广,看更美的风景,遇更优秀的人。”现在,我跟学生说什么呢?他们就生在魔都,起点就是三四五线城市孩子的终点,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梅中是“尊重人、发展人、完善人”,风华初是“成为更好的自己”,所以,“好好读书”必须的,“学会思考,热爱生活,用有趣的灵魂去看更美的风景,遇更优秀的人。”

      教书是一辈子的事,时代大潮裹挟着我们前行,我们有没有真正思考过:教育是什么?2004年,我的第一篇教育论文《成人优于成材,情商高于智商》获得了国家二等奖,其实也是参加工作后的有感而发,当妈妈每次考完后都要比较三儿(斯瑞昵称)与小闺蜜的分数时,三儿反问妈妈:“一个房间里,是点一只蜡烛亮,还是点两只蜡烛亮。”妈妈被女儿的胸襟臣服。当妈妈转述给我的时候,我分明感受到来自妈妈的自豪。我也打心眼里佩服孩子的格局和胸襟。她是我的第一届班长,20年后,她召唤小伙伴们还是可以做到“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2000年初是梅中的高光时刻,民办树人刚刚开始创办,各种大会都在讲辉煌的“21项指标18个第一”,“四变三结合”,“纵横批改法”,各种理论不停冲击大脑,其实就是今天的“头脑风暴”,我们头顶学校光环,也是干劲十足。优质生源,是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近几年,部分学生的状态不佳,没有十几年前的阳光朝气,三年特殊时期,经济大环境不佳,一些家庭出现不稳定因素,“双减”后,孩子并未轻松,我们要教给孩子们什么?教育是“立德树人”,马未都说:“以前做人的最低标准:说实话、讲良心、做好人,到今天却成为了最高标准。”如果父母将孩子往这方面引导,孩子性格完善,将来人际关系和谐,他们不缺爱,也愿意付出爱,被别人所需要,他们便是幸福的。

      前两天,收到七年前一位家长的信息,她说:李老师,您好!我是某某妈妈,一别好多年,如今孩子也步入正轨,在苏州的一所国际学校读高中,暑假后就高三了,目前在努力备考雅思申请大学。

      今天偶然看到您的文章才发现原来我一直都关注着您的公众号,喜欢您对生活的热爱,喜欢您一丝不苟的工作热情,喜欢您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的价值观。

      内心对您一直是敬仰且惦念,即使是孩子辍学的日子,也没有埋怨和恨过您,经过这么多年学习家庭教育和心理学,更是对您充满了感激,以及理解您,真心地对您说一声:谢谢您!

      最后,祝您及家人幸福安康,和美快乐!”

      七年前我是真着急的,她喜欢聚光灯,稍有不顺心就让妈妈请假,没有正当理由,我不批假!那么一个优秀的且多才多艺的孩子为什么就会因成绩达不到自己的预期就辍学呢?我一趟一趟地家访,总想把她拉回课堂。据说后来转学到过世明双语,也到北京电影学院旁听过,妈妈用爱陪伴孩子走过一段艰辛,比起同龄的孩子,她看似晚了三年,但是那个“眼里有光”的孩子又回来了,这是多大的庆幸!

      教育需要我们眼里有人,更需要我们有耐心,可能有的小花小草的花期长一些,但并不影响她美丽绽放!岁月静好,静待花开,每一朵花都值得期待!教育带着焦虑,往往事倍功半,揠苗助长,最终结局,我们都懂。现在双重身份去思考,我们要什么样的孩子?我们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师范生(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exo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