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即大雁。大者叫鸿,小者叫雁。常见的有鸿雁、豆雁、灰雁、斑头雁、和白额雁等。家鹅就是由古代的鸿雁和灰雁驯化而成的。
仍然是老堇老师,2023年1月24日,就是大年初三,他在鸡泽南湖拍到鸿雁。
![](https://img.haomeiwen.com/i3379428/e412b0bd16b3707c.jpg)
我有个疑问,尚未去找老堇老师解惑——为什么鸿雁会正月里就回到北方的鸡泽呢?是不是本来就没有回到南方过冬,在鸡泽有适合它们过冬的安乐窝呢?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毛主席的词《清平乐·六盘山》起句苍茫辽阔,其中的“雁”作为一个符号性字眼,历来为无数人吟诵和引用。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唐代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特别是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过来人皆熟稔。但有不知出处的,也听过姜育恒演唱的《梅花三弄》,以致元好问的原句都被歌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给混淆了。无论怎样表达,“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的情节亦足够使人动容。
《仪礼·士昏礼》纳采纳吉,请期皆用雁。最早始于周礼,昏礼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从周代至清末,在按六礼而行的婚姻中,除了纳征(下聘)礼以外,其余五礼均需男方使者执雁为礼送与女家。为什么呢?雁是候鸟,雁南往北来顺乎阴阳,配偶固定合乎义礼,且配偶固定,一只亡,另一只不再择偶,象征婚姻的忠贞专一。
《诗经》有五篇涉及雁,其中《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有关于婚媾很多细节描写。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有弥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
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匏,就是葫芦,一破两可开成瓢,也可挖空绑在腰间做泅渡之用,也是古代的婚嫁,做“合卺”喝的酒器的。匏瓜的叶儿已枯,则正当秋令嫁娶之时,有心事的女子站在渡口上。
“深则厉,浅则揭。”莫管深浅,总有办法过来啊!还用我教你吗?傻瓜!
“有弥济盈,有鹭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水都要漫上岸了,芦苇丛中的雌山鸡高一声低一声,叫的人心焦。河水浅的都漫不过车轴头,你还不过来迎娶我,难道听不出雌山鸡那是在呼唤雄山鸡吗?爽快不爽快这态度?!
“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又是一天,听见天上鸿雁声声,它们都飞回来了。“霜降而妇功成,嫁娶者行焉;冰泮而农业起,昏礼杀于此。”时节不等人,你要娶我就按规矩来。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船夫船夫莫招手,别人过河我不过,嗯,我不过河我等他。
这一幕很逗趣儿,很挠人,羞怯又大胆,纯情又聪慧。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评语:措辞谲诡隐微。贴切之至。
到这里,君若未会心一笑,那是我语言组织的不好,非《诗经》不好看,非鸡泽不风雅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