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始的字迹潦草到工工整整;从内心空虚到充实;从内心浮躁到平静,感觉自己比以前越来越通达、温和、明理。《论语》真是充满着大智慧,无论是读论语的全部章节还是部分章节,它“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着我。论语有很多的经典语句,现在最喜欢这句“以约失之者鲜矣”,并且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自己,严于律已,就会减少犯错误的机会。
每天抄写着论语,进行思考,真的能得到解惑,因为我们的人生困惑,古人早就回答了。追求读经典的路上会很艰难、也很孤独,看似孤独其实又不完全孤独,因为有圣贤书陪伴,跟这些圣贤神交。
同时,“德不孤,必有邻”,在短时间内或许没有互相交流的伙伴,时间久了,也有一些少许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读书分享交流。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经验,更是一种社会的生活规律,时间不语,却回答了所有的问题。
从2020年2月1日开始,严格要求自己,每天必须抄写《论语》,到2020年11月26日的今天,刚好满300天了,冥冥之中自有安排,碰巧今天又是“感恩节”。感恩遇见论语、感恩遇见学习路上的每一个人,感恩遇见顺山先生、更要感恩一直坚持不懈的自己。
抄写《论语》时,目标很明确,就要通过学习解惑,且像跑步一样,把读书学习当成生活中的一部分,养成一个好习惯。
每天抄写原文、译文,这些没有问题,但是对于撰写个人感想抱有迟疑的态度,一、是不知道自己会做何感想?怎样去梳理自己的感想?感想的方向是否正确?(昨天与雷哥交流,方向正确)二、是原文与译文是固定的,直接动手抄写即可,但写感想是需要费一些功夫的,需要进行思考、反思。
坚持300天的抄写,“学而时习之”,我最大的体会就是个人的思维能力和行动的力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维能力和行动决定了前进的目标和行动的指南,那怎样思考?思考什么呢?就要根据我们自己的身份来决定思考了,身份比如作为子女、父母、员工、管理者等等。
1、作为子女
对待父母应该如圣人所说的,做到“色难”,我们长大成人,本事日渐增长,而父母却在日渐老去,父母越来越需要我们,也越来越像小孩。有时候他们的行为会很容易让我们生气,甚至会责怪他们,如果这个时候,我们依旧能保持“和颜悦色”,尊重父母的生活方式,替他们解决麻烦,这才是真正的孝顺。
2、作为员工
应该思考“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是否尽忠尽责,没有懈怠,雷哥分享“要把眼光放在奉献上”。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都能为公司着想,这样的员工一定会高效率,被领导赏识。
3、作为父母
应该思考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孩子的画笔就掌握在父母的手中,孩子一生下来就像一张白纸,最后能画成什么样子是后天“习”来的。人的天资、禀赋生来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后天的环境、接触、熏陶才是成就一个人的关键要素。
比如莫扎特,他的父亲是一名音乐家,再培养出钢琴演奏家的女儿之后,更加用心地培养年幼的莫扎特,使他得以在极小的年级受到了环境的熏陶与接触。
“孟母三迁”的故事让我们知道,环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融洽向上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
所以,教育孩子时,一定要给他一个良好的环境,创造一个向上积极好学的氛围。
经过学习论语,思维层面上要不断的加强认知,无论是学而篇里的怎样识人,还是为政篇里的怎样做事等等…,与我们工作生活都息息相关,所以,通过学习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趣事。
宋初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当然不求自己能够兼济天下,但是一定要通过好好的努力学习,来独善其身吧!奥利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