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日] 稻盛和夫
出版年: 2015-05
欢迎来到陪学读书会~
本月图书分享为大家送上日本管理学大师稻盛和夫的作品:《干法》
这是一本饱受争议的书,爱得人爱不释手,不爱得人半路放弃。有争论才有思考,对于常常在工作中背锅的产品经经理,还需要热爱工作吗?看看这本书的答案你站队正方还是反方?
fuermaosi ★★★★★ 好书,王阳明心学的实践版。
这本书的很多地方我是含着泪阅读的,太激动了。本人信奉佛教,推崇儒教,特别喜爱王阳明王文成公的“心学”,不仅从中受益良多,自己也曾经总结过一番心得体会,但终究是理论和想法,只是一个“知”而已;因此当我看到稻盛和夫先生把这些“知”实践到事业中去并获得巨大的成功,真正的知行合一,我也仿佛有感同身受般的欣喜之情。善良、诚实、正直、勤奋、谦虚、谨慎、不自私、不傲慢、无贪欲、感恩,这些结尾处都是大师叮嘱给读者们的金玉良言,我们必须坚定的执行下去。知易行难,一起努力!
看到一半稍微看不下去,觉得部分观点太过片面。人总是有一股子好动的劲儿,书里面在竭力遏制,还上了一些道德绑架。拼着命干,极大可能干成。但是干成后帝国在,金字塔在,但是人呢,足够幸运的话也会在。有点拼运气,特别是鉴于如今身体危机频发的环境下。
网络上也有一些批评的文章,但是不管哪派,还是要根据自身情况去接受,有的适合有的不适合。
若适合的来支持,不适合的来贬低,实则没必要。本身只要从人的口中说出的话,总是带着主观性,可能主观性程度不同。如果带有一种惯性思维,那么本身的观点就已经片面了。
所以以上也是片面之词,但不后悔买这本书,所有都是帮助你成为自己。
作者介绍
稻盛和夫1932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毕业于鹿儿岛大学工学部。
1959年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现日本京瓷株式会社)。
1984年创办第二电电株式会社(现名KDDI)。这两家企业都进入过世界500强。
2010年出任日本航空株式会社会长,仅仅一年就让破产重建的日航大幅度扭亏为盈,并创造了日航历史上最高的利润。这个利润率也是当年全世界航空企业中的最高利润率。
现任京瓷和日航名誉会长,KDDI最高顾问。
1983年创办盛和塾,向企业家塾生义务传授经营哲学。目前全世界的盛和塾塾生已超过9000人。
1984年创立“稻盛财团”,并创设“京都奖”,被誉为“亚洲诺贝尔奖”。
目录
第1章 磨炼灵魂,提升心志:为什么要工作
我们为什么而工作
工作造就人格
“极度”认真地工作能扭转人生
那些智慧迸发的瞬间
乍看的不幸,实际上是幸事
努力工作的彼岸是美好人生
坚持“愚直地、认真地、诚实地”工作
要每天反省
第2章 让自己喜欢上所从事的工作:如何投入工作
改变“心态”
“迷恋”工作
感动给人注入新的动力
“抱着产品睡”
倾听“产品的哭泣声”
成为“自燃型”的人
勇于在“旋涡中心”工作
第3章 以“高目标”为动力:
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不断树立“高目标”
首先“必须得想”
把愿望渗透到“潜意识”
当你竭尽全力时,神灵将会现身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乃是自然的机理
第4章 持续就是力量:抓紧今天这一天
持续的力量能将“平凡”变为“非凡”
比昨天更进一步
全力过好今天这一天
能力要用“将来进行时”
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已经不行了”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开始
苦难和成功都是考验
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哪怕险峻高山,也要垂直攀登
第5章 追求“完美主义”:怎样才能出色工作
出色的工作产生于“完美主义”
橡皮绝对擦不掉的错误
最重要的是“注重细节”
事先“看见完成时的状态”就定能成功
抓住一切机会磨炼“敏锐度”
不是“最佳”,而是“完美”
第6章“创造性”地工作:每天都要钻研创新
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
“扫地”改变人生
外行的长处是可以自由发想
既然定了计划,就一定要实现
乐观构思、悲观计划、乐观实行
将创造发明导向成功的“正确的地图”
结语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做人的“正确的思维方式”
附录干法:经营者应该怎样工作
第一章章节节选 磨炼灵魂,提升心志:为什么要工作
我们为什么而工作
为什么而工作?工作是为了获得生活的食粮。很多人是这么想的。他们认为,为了吃饭获取报酬,就是劳动的价值,就是工作首要的意义。
诚然,为了获得生活的食粮,是工作的重要理由之一,这没有错。然而,我们拼命工作,难道仅仅为了吃饭这一个目的吗?
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心志——这是我的观点。
提升心志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有的僧人经历长期严格的修行,也未必能够做到。但是,在工作中却隐藏着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的巨大力量。工作的意义正在于此。
日复一日勤奋地工作,可以起到锻炼我们的心志、提升人性的了不起的作用。
我曾在一个电视访谈节目中听过一位修建神社的木匠师傅的话,很受感动。
他说:树木里宿着生命。工作时必须倾听这生命发出的呼声——在使用千年树龄的木料时,我们工作的精湛必须经得起千年日月的考验。
这种动人心魄的语言,只有终身努力、埋头工作的人才说得出来。
木匠工作的意义在哪里?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使用工具修筑漂亮的房屋,不仅在于提高木工技能,更在于磨炼人的心志,塑造人的灵魂——我在这位师傅的肺腑之言中听出了这样的意蕴。
他已70多岁,只有小学毕业,职业生涯一直就是修建神社。几十年间只从事这一项工作,又苦又累,不胜厌烦,有时也想辞职不干,但他还是承受和克服了这种种劳苦,勤奋工作,潜心钻研。在这样的过程中孕育了他厚重的人格,所以才能说出如此语重心长的人生体验。
像这位木工师傅一样,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一门职业,埋头苦干,孜孜不倦,这样的人最有魅力,也最能打动我的心弦。
只有通过长时间不懈的工作,磨砺了心志,才会具备厚重的人格,在生活中沉稳而不摇摆。每次与这样的人接触,就能引起我的重新思索,思索工作这一行为的神圣性。
同时我衷心希望,生活在现代的年轻人,你们承担着对未来的责任,在工作中切不可好逸恶劳,不要逃避困难。希望你们秉持一颗纯朴的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有时你们或许会感到疑惑:“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每当此时,希望你们记住下面这句话:
工作能够锻炼人性、磨砺心志,工作是人生最尊贵、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
工作造就人格
想好好活,就得好好干,这一点很重要。
工作就是提升心志、磨炼人格的“修行”。这样说并不过分。
大约在十年前,我和一位德国领事对谈时,听到这样的话: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业绩,更在于完善人的内心。
工作最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工作来磨炼自己的心志、提升自己的人格。就是说,全身心投入当前自己该做的事情中去,聚精会神,精益求精。这样做就是在耕耘自己的心田,可以造就自己深沉厚重的人格。
“工作造就人格”,就是要通过每一天认真踏实的工作,逐步铸成自己独立的、优秀的人格。这样的事例,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不胜枚举。只要翻开伟人们的传记,随处可见。
凡是功成名遂的人毫无例外地,都是不懈努力,历尽艰辛,埋头于自己的事业,才取得了巨大成功。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在成就伟大功绩的同时,他们也造就了自己完美的人格。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值得玩味:
在南太平洋新不列颠岛上,有一个未开化部落的村庄,那里的人们都认同“劳动是美德”这一观点。在他们的生活中渗透着一种纯朴的劳动观:“认真劳动能塑造美丽心灵”,“美好的工作产生于美好的心灵”。
在这个村落里,主要的劳动内容是烧荒式的农业,作物是甘薯。
在那里,根本不存在“工作是苦役”这样的观念。村民们通过工作追求的目标是:“工作得到的美的成果”和“人格的陶冶”,就是要把工作做得完美,并由此磨炼自己的人格。
村民们互相评论各自田地的整修情况、作物的长势以及泥土的气味,气味好闻的被夸为“丰登”,气味难闻的则被贬为“不毛”。
经过这样一番评价,田地耕作得精细的人就会被称为“人格高尚的人”,会受到全村人的尊敬。
也就是说,这个村子里的村民是通过劳动的成果——田地是否整齐,作物是否丰收,来判断一个人的人格的。田头工作出色、工作成果显著的人,就被认为是优秀的人,是人格高尚的人。
对他们来说,劳动是获取生活食粮的手段,但同时又是磨炼心志、修炼人格的手段。“出色的工作唯有出色的人才能完成”,这种简朴却切中肯綮的劳动观在原始社会中普遍存在。
而在给人类带来近代文明的西方社会里,从基督教思想起源,“劳动乃是苦役”这个观点相当普及。这一点在《圣经》一开头的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中就表达得十分清楚。
他们是人类的祖先,因为偷吃了上帝禁食的果实,被赶出伊甸乐园。原来在乐园里他们不需要劳动,但遭放逐后,为了得到食物,他们不得不怀着痛苦的心情开始劳作。
在这个众所周知的故事里,人们是为了抵赎自己的“原罪”,才不得不接受“劳动”这种惩罚。于是劳动在人们的意识里成了一种负面的、否定的形象。
也就是说,对于欧美人而言,劳动本是一种充满痛苦、让人厌恶的行为,因而产生了近代的劳动观:工作时间应该尽量缩短,工作报酬应该尽量增加。
然而在日本原本不存在这样的劳动观。不仅如此,过去的日本人,不管从事何种职业,总是从早到晚辛勤地劳动。他们认为劳动虽然艰辛,但却能带来喜悦感、自豪感,并能让人明白生活的意义,劳动是高贵的行为。
有许多优秀的工匠,只要专心磨炼技能,制造出赏心悦目的产品,他们就会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和充实;因为他们认为劳动是既能磨炼技能,又能磨炼心志的修行,他们把劳动看作自我实现、完善人格的“精进”的道场。可以说,多数日本人都曾经抱有这种有深度的、正确的劳动观和人生观。
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逐步西方化,日本人的劳动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是本章开头所提到的,劳动是为了获得生活的食粮,劳动是“必要之恶”。因而许多日本人把劳动看作一项单纯的苦差事,甚至厌恶劳动,厌恶工作。
“极度”认真地工作能扭转人生
话虽这么说,但我原本也不是一个热爱劳动的人,而且我曾经认为,在劳动中要遭受苦难的考验简直是不能接受的事。
孩童时代,父母常用鹿儿岛方言教导我:“年轻时的苦难,出钱也该买。”我总是反驳说:“苦难?能卖了最好。”那时的我还是一个出言不逊的孩子。
通过艰苦的劳动可以磨炼自己的人格,可以修身养性,这样的道德说教,同现在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我也曾不屑一顾。
但是,大学毕业的我,在京都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松风工业就职以后,年轻人的这种浅薄的想法就被现实彻底地粉碎了。
松风工业是一家制造绝缘瓷瓶的企业,原是在日本行业内颇具代表性的优秀优秀企业之一。但在我入社时早已面目全非,迟发工资是家常便饭,公司已经走到了濒临倒闭的边缘。
业主家族内讧不断,劳资争议不绝。我去附近商店购物时,店主用同情的口吻对我说:“你怎么到这儿来了,待在那样的破企业,老婆也找不到啊!”
因此,我们同期入社的人,一进公司就觉得“这样的公司令人生厌,我们应该有更好的去处”。大家聚到一块儿时就牢骚不断。
当时正处于经济萧条时期,我也是靠恩师介绍才好不容易进了这家公司,本应心怀感激,情理上就更不该说公司的坏话了。然而,当时的我年少气盛,早把介绍人的恩义抛在一边,尽管自己对公司还没做出任何贡献,但牢骚怪话却比别人还多。
入公司还不到一年,同期加入公司的大学生就相继辞职了,最后留在这家破公司的除了我之外,只剩一位九州天草出身的京都大学毕业的高才生。我俩商量后,决定报考自卫队干部候补生学校。结果我俩都考上了。
但入学需要户口簿的复印件,我写信给在鹿儿岛老家的哥哥,请他寄来,等了好久毫无音讯。结果是那位同事一个人进了干部候补生学校。
后来我才知道,老家不肯寄户口簿复印件给我,是因为我哥哥当时很恼火:“家里节衣缩食把你送进大学,多亏老师介绍才进了京都的公司,结果你不到半年就忍不住要辞职。真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家伙。”他气愤之余拒不寄送复印件。
最后,只剩我一个人留在了这家破败的公司。只剩我一个人了,我非常苦恼。
我那时候想,辞职转行到新的岗位也未必一定成功。有的人辞职后或许人生变得更顺畅了,但也有的人人生却变得更加悲惨了。有的人留在公司,努力奋斗,取得了成功,人生很美好;也有的人虽然留任了,而且也努力工作,但人生还是很不如意。所以情况因人而异吧。
究竟离开公司正确,还是留在公司正确呢?烦恼过后我下了一个决断。
正是这个决断迎来了我“人生的转机”。
只剩我一个人孤零零地留在这个衰败的企业了,被逼到这一步,我反而清醒了。“要辞职离开公司,总得有一个义正词严的理由吧,只是因为感觉不满就辞职,那么今后的人生也未必就会一帆风顺吧。”当时,我还找不到一个必须辞职的充分理由,所以我决定:先埋头工作。
不再发牢骚,不再说怪话,我把心思都集中到自己当前的本职工作中来,聚精会神,全力以赴。这时候我才开始发自内心并用格斗的气魄,以积极的态度认真面对自己的工作。
从此以后,我工作的认真程度,真的可以用“极度”二字来形容。
在这家公司里,我的任务是研究最尖端的新型陶瓷材料。我把锅碗瓢盆都搬进了实验室,睡在那里,昼夜不分,连一日三餐也顾不上吃,全身心地投入了研究工作。
这种“极度认真”的工作状态,从旁人看来,真有一种悲壮的色彩。
当然,因为是最尖端的研究,像拉马车的马匹一样,光用死劲是不够的。我订购了刊载有关新型陶瓷最新论文的美国专业杂志,一边翻辞典一边阅读,还到图书馆借阅专业书籍。我往往都是在下班后的夜间或休息日抓紧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钻研。
在这样拼命努力的过程中,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大学时我的专业是有机化学,我只在毕业前为了求职,突击学了一点无机化学。可是当时,在我还是一个不到25岁的毛头小伙子的时候,我居然一次又一次取得了出色的科研成果,成为无机化学领域崭露头角的新星。这全都得益于我专心投入工作这个重要的决定。
与此同时,进公司后要辞职的念头以及“自己的人生将会怎样”之类的迷惑和烦恼,都奇迹般地消失了。不仅如此,我甚至产生了“工作太有意思了,太有趣了,简直不知如何形容才好”这样的感觉。这时候,辛苦不再被当作辛苦,辛苦,我更加努力地工作,周围人们对我的评价也越来越高。
在这之前,我的人生可以说是连续的苦难和挫折。而从此以后,不知不觉中,我的人生步入了良性循环。不久,我人生的第一次“大成功”就降临了。
陪学职导
转行产品经理,经验是一个硬伤。
未毕业或刚毕业的学生,招聘企业对经验的要求并不高。有一个实习经验就可以入岗。
可是对于己经工作的职场人,社招第一要求就是有经验。零基础,通过自学可以获得能力但无法获取经验。
因此,职场人要想转岗产品经理必须寻找多种途径补充项目经历:
1.主动向老板申请尝试接触产品相关工作,拥有一次真正的产品实践后,京成可以获得对应的项目经验。同时自我产品成长也很快。
2.参加能够参与真实项目学习的培训课。这类实战项目课程一般会提供真实的项目经验给你做,在设计项目的同时学习产品技能,项目学完之后,也可以获得实战项目经验与经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