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体悟岁月国学浅析系列之《孟子》
「浅析系列」《孟子》(告子上)第十八节

「浅析系列」《孟子》(告子上)第十八节

作者: 霜月洞天 | 来源:发表于2020-09-01 15:10 被阅读0次

    前言:此节即是成语“杯水车薪”的出处,其含义为用一杯水来救一车木柴燃起的大火。比喻义为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提:此节中的第二句是独立于施行仁德之人之上的,其中并不涉及到有关不仁的人身上。也即,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与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两句是有仁与不仁的对比关联的,但是第二句只是在说施行仁德的人对自身施行仁德的信念、信心不足以让他们长此以往的坚持下去。

    提2:“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说明了仁战胜不仁就像五行相生相克那样理所应当,并不是需要害怕或是慌张的事情,更不会出现杯水车薪的自疑结果。

    赏析:此节内容很好的综合了第十六节和第十七节的章节大意(第十六节中孟子所谓的仁义忠信与行善积德是人们必须做到的事情,也是能够成为仁人志士的前提条件之一;第十七节中孟子所谓的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在对自己充分的了解的同时,也必须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充满信心)。

    换言之,人们不仅要知道为人处世的底线与高压线是什么,并且还要在这样的日常生活中对己身所选择的方向与目标充满信心,不要因为恶势力的猖狂与强大而妄自菲薄,最终在自我吞噬之下,丧失自身的仁德——第十八节中以“亦终必亡而已矣”结尾;第十六节中以“终亦必亡而已矣”结尾,可见两节内容有其自身通透性。

    点(十六、十七、十八):

    十六: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修养自身天赐爵位的人,理应能够获得日常生活所需。而如今,却无法如此。

    十七: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

    通过自我修养天赐爵位的人,理应知道自身有可宝贵的东西,而那些只想要人爵却假惺惺修养天爵的人,是不会知道自己有可宝贵的东西的。

    十八: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

    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的人,就是这一节中孟子所谓的:用一杯水来救一车木柴燃起的大火,发现大火无法熄灭,就认为水不能扑灭火的人。

    1(反)、

    十六+十七+十八:看似修养自身仁义忠信以及行善积德的人,当他们通过这样虚假的外表获得了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后,真面目暴露无遗(十六)。而,这样的人只会一直追求别人所给予的尊贵(物质+精神),忘却了自身宝贵的东西——人性、天性等(十七)。哪怕这样的人心中还留存着最后一丝真正意义上的仁德,也都会因为自身的不确定以及不自信而把最终的仁德给丧失掉。

    2(正)、

    十六+十七+十八:真正意义上最求仁义忠信,行善积德的人,他们在这样做的同时,也就收获了相应的物质条件与社会地位(十六——人爵)。然,这样的人已经饱尝了仁义之德,且广为人知的好名声也集于一身,完全不需要别人给予其尊贵与否,也不羡慕他人所拥有的东西,因为他们知道自身对天爵的修养,就是最宝贵的东西(且这东西用任何外物都不交换)(十七)。这些人的心中饱尝着仁义之德,即使周遭的生存环境不尽人意,但一直会有一颗无法熄灭的火种埋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待时日到来,即可燎原。

    简:

    反:修人爵(十六)→人之所贵者(十七)→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十八)。

    此者是为第十五节中“从小体”的小人。

    正:修天爵(十六)→人人有贵于己者(十七)→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十八)。

    此者是为第十五节中“从大体”的君子。

    引申:

    那么,你想要做第一种还是第二种人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析系列」《孟子》(告子上)第十八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fevs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