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会不会是下一个超过厦门的旅游地,现在还不太好说,但是,泉州的确是一个深藏闺中,待人欣赏的美妙城市,它神秘、居家、包容而又充满着特殊的活力。
自从2021年泉州申遗成功,做为宋元文化的代表,这个城市有许多有待人们去了解的深层次的文化遗产和特定的美好。
它热闹而又恬静,含蓄而又包容,传统而又多元,很多看似矛盾的东西在它身上都能统一和谐地组织起来,这本身就挺让人心神驰往的了。
更不要说,安静闲逸的城市基调,让人一到那里,就能体会到某种不同。我第一天从泉州机场出来去酒店的路上,感觉有点不一样,后来发现,原来这个城市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安静,这个感觉很奇怪。
安静应该是跟声音联系在一起的,可我的感觉是一种生活的节奏,它不是慵懒的,也不是缓慢的,而是可以用“安静”来描述的。安静似乎从车水马龙中没有喧嚣的喇叭声中体现的,也有可能是从街头人们的言行举止中流露出来的。
可我在出租车中,感觉到的安静,好像是某种整体的观感,从城市的建筑群中,以及人们行走在节奏中感觉到的吧。
依着这种感觉,在开元寺,也能找到同感。做为一所大庙,它巍峨壮观,可又那么平易近人。既没有高高在上让人难以接近,又有一种神秘而淡雅的气质,同样是两种看似矛盾的风味,在它身上又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跟着导游,会渐渐体会,原来融合才是这座寺庙的特点。它的建筑形式有多元文化在里面,虽是佛家寺院,却有着来自印度教的建筑特点,虽是汉人的建筑,却包含了其他民族的艺术尝试。
由此,才有点明白,那种我在出租车上体验到的“安静”,说不定就是海纳百川,大音希声的“静”,说到底,是一个城市的底气和基调,世俗一点的话,就是不浮躁,不夸张。
开元寺有东西两塔,塔身坚固,造型优美独特,虽是砖石结构,却用到了木结构的榫卯工艺,加之塔身四十多米,而地基就有五十多米,因而历史上有几次大的地震,都未能对它造成伤害。
他们当地人有个说法,孩子小时候,伙伴之间闹了矛盾重新和好后,都要做一句承诺:“我们俩要好到东西塔倒的那一天!”
开元寺建好后,大殿的柱子上刷油漆,总是过几天就脱落。后来一风水师说,大殿建在了蛇穴上,因为蛇要蜕皮,因而油漆总要脱落。
若要找个办法,必须用到四两拔千斤的方法,应对巨蛇,只需要搬出蜈蚣,以小制大。于是在大殿的台阶上,刻了一大一小两只蜈蚣,自此油漆再也没有脱落。
开元寺的大殿内,供奉着五尊佛,另外还供奉着关公像,这种布局,在其它的寺庙里很难见到,可是这里,却显得正常。
你再看殿内的艺术风格,天上24尊飞天守候着24个节气,把佛教的护法与中国的传统节气结合在一起,就能体会到它们之间的结合是多么的深厚了,因而也不难理解在另外一个殿里,那些飞天手中拿着的乐器,居然是中原本土的器乐。
开元寺的建寺也挺传奇。据说此地原来是一黄姓大户人家,主人有天梦见有云游和尚向他要地,准备建一寺庙。
果然几天后,一个名叫匡护的和尚来请地,黄姓富商信佛,不好推辞,就说如果自己这片桑园能开出莲花,就答应和尚的要求。
三天后,家中的桑园果然开出莲花,于是富商问匡护,需要多大的地来建寺院。和尚告诉他,只要一块袈裟大小的地。他脱下袈裟,朝空中一抛,挡住了日头,袈裟的阴影罩住了富商家的整个桑园。
富商请求和尚给自己留一块住地,和尚说,那我就把袈裟腋下这块地留给你吧。因此,开元寺因为桑开莲花,起初叫“莲花寺”,现在大殿入口还写着“桑莲法界”。
黄姓商人名叫黄守恭,在开元寺一角专门有一檀越祠,供奉着他的禄位,据说这家黄姓家族世代屡出富商贵胄。
开元寺仁寿塔(西塔)须弥座束腰处,刻的是一位托塔力士,有的力士托举着巨塔,表情凝重,力压千金,而在其西侧的转角处,有这么一位托塔力士。
虽身负万斤石塔,却依然能从容不迫地将右手拇指、食指吮于口中,作出吹哨状,其形象惟妙惟肖,看见他,内心深处不由升起一种震撼。
好像很多杂陈的情绪都在里面了,有那种对抗压力的轻松诙谐,也有面对艰辛的从容与不惧,更有一个来自南宋千年前的哨音在人性深处回响,此即是开元寺,此即是泉州,此即是千年风雨、沧桑历史,都在心中的那一声哨音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