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易之道人文社科
诸葛亮兵法第一部第八章和睦团结(和人篇)

诸葛亮兵法第一部第八章和睦团结(和人篇)

作者: 释道生 | 来源:发表于2018-04-17 15:28 被阅读7次

    领导者的勇者形象,应该是表现在调和和折冲能力,不是和稀泥、两边讨好,而是以包容心和整合力,使双方阵营的嫌隙不要扩大,进而找出公约数,和睦团结。

    【领导要诀】

    “用兵之道,在于人和,人和则不劝而自战矣。”

    【解说】

    用兵之道,在于使内部和睦、团结。

    上下和睦,那么不必激励,士卒也会竭尽全力杀敌。如果部队里将帅互相猜忌,士卒心中不服,忠诚而有谋略的人不被重用,部下议论纷纷,谗言恶语滋生,那么将帅就算有商汤、周武王般的智慧,也无法击败泛泛之辈,何况是强大的敌军呢?

    和谐

    【团结力量大】

    蒙古史上有为著名的女性阿兰豁阿,生了五个儿子。有一次,阿兰豁阿分给五个儿子没人一支箭杆,叫他们折断,他们轻而易举地办到了。接着阿兰豁阿把五支箭捆绑在一起,五个儿子轮流尝试,但用尽各种手段,都无能为力。

    母亲此时为他们做机会教育说道:“你们五个人就像这五支箭,分开来容易被折断,但如果合在一起,就没有人能使你们折服。”

    这个故事后来流传千古,只不过折箭杆变成了折筷子,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掌故。讲到团结,就令人想起这段生动的比喻。

    【找出公约数】

    组织团结的先决条件,无过于保持内部的和谐。

    曾在美国总统底下任事的葛德纳教授说得好:“愿意在必要时挺身而战,是领袖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是大多数领导者的大部分时间都致力于减少冲突,而不会刻意去升高紧张情势。因为如果一个社会要运作下去,维持某种程度的团结和忍让,是绝对必要的。”

    的确,优秀的领导者,不会动辄以诉诸权威的方式,强行压制内部不合的恼人问题。不是不能,而是不为。在团体里,或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或由于派系与个人的利益冲突,内部不合、两极对立的现象时时可见。领导者必须消弭内部的纠纷。葛德纳还说:“愿意对抗两极分化问题的领导者,都是比较勇敢的人,而且通常会遭两方炮轰。”

    领导者的勇敢形象,应该是表现在调和折冲能力,不是和稀泥、两边讨好,而是以包容心和整合力,使双方阵营的嫌隙不能扩大,进而找出公约数,和睦团结。更不可利用两极化的内部矛盾,巩固自己的领导权力,便得分裂加剧。

    【个案分析】

    当竞争力变成斗争力

    有组织就有竞争,有竞争就很容易演变成斗争。办公室斗争是很不好的文化,却很难避免。如何善加处理,考验领导人。

    诸葛亮用人,至少有一个败笔,一个遗憾。败笔指的是错用了马谡,以致兵败街亭,北伐首战失利,遂有“挥泪斩马谡”的戏码;遗憾指的是诸葛亮生前未能摆平魏延、杨仪之间的敌对关系,以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后,魏延不满退兵安排,做出被视为“叛变”的举动,后来魏延被杀,使蜀汉平白折损一员猛将。

    魏延是火爆浪子,性格高傲,别的将领都避而让之,不想和他冲突,只有杨仪不买他的账,两人水火不容,每次开会,吵闹争执,气氛紧张。好几次魏延在杨仪面前挥剑比划,吓得杨仪泪流满面,幸好另一位臣子费袆在场局中调停,冲突始终没有扩大。

    魏延、杨仪不合,诸葛亮引以为忧,却苦无对策,也因为爱惜他们的才干,不忍心偏废任何一方。靠着诸葛亮的威严,费袆的调节,杨仪和魏延虽然处不好,一文一武,各尽其责,还算平和,单两人不合的隐忧,像不定时炸弹,随时会引爆。吴国孙权便洞悉这点,有一次,费袆出使东吴,孙权提到魏延和杨仪,说他们是小人,“一旦诸葛亮不在了,一定祸害无穷。”

    孙权是内行人,他知道蜀汉出现领导人最担心的“办公室斗争”。

    “竞争问不是斗争”是美丽的口号,然而只要有组织,就会有竞争。良性的竞争是好事,可以刺激组织成员进步,增强团队战力。但竞争和斗争的界限靠得太近,一不小心就跨越过去,只要加了几分个人私心,多了忿忿不平的意气用事,少了团队荣誉心和顾全大局的理念,竞争就变成斗争。斗争斗到太难看,太激烈,便不顾整个团队,这就是我们常在媒体看到的“朝野恶斗”四个字。

    诸葛亮知道这个道理,因此在马超投降,被封为平西将军之后,关羽不悦,写信问诸葛亮,马超的能力可以和谁相比,诸葛亮深谙人情,讲了一堆好话,就说马超这个人文武兼备,气概过人,堪称一世豪杰,但顶多和张飞相比,比关羽您还差远呢。关羽看了回信,洋洋得意,把诸葛亮的信让大家传阅。

    诸葛亮像哄小孩般,说几句好话,便未雨绸缪,化解未来可能的内部不和。但通常摆平气焰甚高的人,没有那么容易。另一位臣子费诗的做法较为正统。

    刘备称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费诗奉命担任使者。关羽本来很高兴,但听说他看不起的黄忠也被封为后将军,非常恼怒,他放话说:“大丈夫不和老兵同列。”老兵指的是黄忠,大丈夫当然是关羽自己。

    费诗以萧何、曹参为例说,他们年轻就和刘邦关系很好,而陈平、韩信亡命天涯,后来才投靠而来,后来刘邦得天下,论官位高低时却以韩信最前,没听说萧何、曹参有什么怨言。“若论情义轻重,黄忠和您哪能相比?汉中王和您休戚与共,祸福同受,您不该太计较官号高低和俸禄多寡。”关羽听进去了,不再反弹。

    费诗的做法很对。职场内若有权力斗争,绝非好事,若处理不当或太慢,演变成你死我活的零和战争,更是不幸。通常公司内有此情形,人资部门可以采取若干措施,例如强化沟通、化解误会,找两人心平气和,坐下来好好谈一谈。让他们倾听、诉说,相互对话。最后,提醒双方顾全大局,体认公司的营运目标,莫再沦于个人之争。

    对于魏延、杨仪的纷争,诸葛亮做了什么,史书上记载不详,单看来并无令人满意的调停。等诸葛亮一死,果然出事。诸葛亮遗命,由杨仪调度退兵一事,魏延不服诸葛亮的退兵指示,更不服杨仪的安排,于是兵戎相见,终因不得部属支持而被杀,落得个叛变的恶名。愈来愈多史学家相信,魏延并不像《三国演义》所说的“天生反骨”,更谈不上“诸葛遗计斩魏延”,纯粹是魏延、杨仪内斗的结果。

    蔺相如相忍为国,任廉颇批评谩骂,也不计较。廉颇知道真相后,羞愧得无地自容,负荆请罪,将相和,赢得美名。但蔺相如、廉颇这种组合可遇不可求,我们很难奢求每位组织成员都这么懂事,这么有修养。消弭办公室的斗争,领导人责无旁贷,最令人不齿的就是为了巩固个人权势,在组织内搞恐怖平衡,放任部将有竞争转为斗争,把组织给害惨了。

    主管们要做的事,是提出愿景,让大家去追求,使团队以目标为念,以大局为重,互相竞赛,私人之间再多的不平不和,都因此而压抑、化解。

    故事没有结束,杨仪以为有功,应该接替诸葛亮执政,诸葛亮生前交代,杨仪心胸狭窄,性情急躁,不如由蒋琬接任。杨仪知道后失落感很大,东怨西怨,没人敢和他来往,最后被贬被流放被捕,终致自杀。

    杨仪和魏延斗争,乃至杨仪失去势,这些事情还不太复杂,是因为魏延、杨仪并无派系,最糟的就是斗争还搞派系,两派人马,明暗较劲,甚至形成坐轿的想下来,抬轿的不放手,竞争力变成了斗争力,整个组织就惨了。

    和谐

    【尊重少数,服从多数】

    或许有人会问:“我们常讲择善固执。倘若为了内部和谐,放弃己见,采纳‘异见’,让多数服从少数,这岂不违反民主原则?”

    这样的顾虑是对的,然而别忘了,前面提过,所谓“和”,并不等于“和稀泥”,如果为了和谐,而变成你对我对大家对,那是敷衍塞责、虚应故事。这种滥好人,只会搞垮组织。

    真正的“和”,应该是尊重不同的意见,倾听不同的声音,通过沟通、讨论、寻求共识,并且秉持“尊重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让内部看法不一的冲突,转化成激发思考、引发创意的动力,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领导者要有这样的认知:百分之百的共识固然理想,但那可遇而不可求,只有六、七成的成员支持就不错了。但三、四成持反对意见的成员,必须让他们发言、讨论、甚至表决的机会,并且保留未来接纳他们意见的可能性。消音、打压异己的手段,必然导致组织的分裂。

    诸葛孔明强调,如果部队里上下不和,彼此猜疑,互相毁谤,就算将领有再高的智慧,也不能击败平庸的敌人。这句话说得语重心长,领导者不好当,也由此可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诸葛亮兵法第一部第八章和睦团结(和人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ffp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