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住这么久了,第一次到体育公园来。这里的活动设施比我家附近的公园更完善,绿化更多一些,风格也不同,只是不临河。
公园很方正,树木错落有致,虽然面积不是很大,但是布局曲折蜿蜒,很多小路弯弯绕绕的延伸到目不所见之处,倒是显得很遥远一样。
在公园坐了一会儿,暮色渐渐的笼罩过来,远处的写字楼里星星点点的亮起了灯光,临近下班了,这短暂的安静的时光即将被喧闹的人潮打破了。
旁边有个奶奶模样的人带着孩子在捡石子,女孩子穿着粉红色的小外套,拿着大红色的小桶,把树下面、辅道上的小石子捡到桶里,奶奶在旁边跟着,嘴里不停的说着:那有一个.... 囡囡,那里还有..... 你看,那不是吗?快去捡起来......
我坐在旁边听着,心里有些许的烦躁,本来是安安静静的傍晚,孩子玩着,奶奶看着,路人坐着,秋后的阳关温暖的照着,如此安逸的时光啊,只适合安静的享受,偏要用一些无关紧要的话去打断....而且孩子充耳不闻,说不定也挺烦的,只是不会表达。
觉察到自己的烦躁,我开始问自己:为什么会觉得烦?在焦虑什么?
我看看郁郁葱葱的树木,看看曲折狭长的林中步道,又抬头看看湛蓝干净的天空。是啊,我在焦虑什么呢?这一刻多好啊,为什么要烦呢?
正在自问自答时,又有人出现了。一个年轻的女人,跟着一个男孩向这边走来。那是一个皮肤特别黑的小男孩,是那种紧实黝黑的肤质,亮光光的小脸蛋儿,一看就是那种爱跑爱跳,满身肌肉的运动型。
男孩向女孩走过去,想一起玩儿,大人们口中搭讪着,眼睛一刻也不离自家的孩子。我看着两个孩子,不禁想笑。粉嫩的衣服衬得女孩的皮肤雪白,米色的帽子下肥嘟嘟的白脸蛋儿坠坠的,鲜嫩的像是能捏出水来。
而那个黑黑的男孩偏偏被穿了一件深蓝紫色的运动服,款式也是盖着屁股,颜色又老气,衬得这个两岁的孩子好严肃。
我坐在旁边,看着对比鲜明的两个孩子,感觉这个世界真是太奇妙了,人类也太奇妙了,通过孩子的穿衣、举止,大概也能看出养育者的一些性格特点吧!
那个年轻女人是男孩的姑姑,孩子奶奶带着孩子去买菜,姑姑正好下班回家遇到,就带孩子来公园玩一会儿。
年轻人带孩子和老年人还是有一定的差别。这个姑姑就没有像那个奶奶一样,一步不离的跟在孩子后面。她只是坐在长凳的另一端,远远的看着孩子,有一搭没一搭的和我聊着,倒是放松了许多。
这种看护模式应该和年龄有关,更有可能和看护者和孩子的关系,还有看护者本身的性格以及养育理念有一定的关系。
科学的教养孩子首先是要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2到3岁的时候是孩子的专注力形成的启蒙时期,无论他们在做什么,只要没有安全隐患,都不要轻易的去打扰他们。看护者只需要远远的关注就可以了。
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最好的做法就是无条件的信任和接纳。对孩子的信任在一定程度上就表达了对Ta的尊重,而无条件的接纳对培养孩子的安全感至关重要。
我们只需要远远的关注,不评判不控制,相信他会为自己创造美好的未来。
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家长轻松,和孩子关系也亲密。孩子在家中的生活底色是自由的、被尊重的,那么即使面临学习和其他的压力,他们都不会觉得是灭顶之灾,是无法承受之重,而是有能力、有方法去面对。这才是家长们应该教会给孩子的最重要的能力。
近几年,有不少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抑郁、焦虑频发,还有辍学、成瘾,和父母关系疏离或者冲突……
最直接的原因应该是学业,中招和高考的压力最明显。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和学习本身没太大关系,而是孩子本身的性格、价值观、承受力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
孩子的这些能力都是在家庭环境中,通过对父母的观察和模仿习得,所以有句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父母也是最重要的一位老师。
如果以后父母也需要培训上岗,学习和孩子们相处的方式,放下控制心和权威感去养育孩子,我想这应该是孩子们的一大福音,也是青少年问题的一个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