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20200521 闫安
这部电影早先时候看过。少年时不明就里。
应该是1980年代,似乎还是石油新村的灯光球场幕布电影院看的。往往玩闹一天,电影热闹处醒来,间歇处打盹。看不出所以然。片子反映的主题已经超出了少年的认知和思考范围。完全不同于当时播放的《少林寺》。那是头一次攒钱,有预谋行动,一个人到10多里地的飞机场电影院看的。返程时,幸运挤上顺路的大卡车,深夜回来后,悄悄爬上床。未被父母发现。似乎是一毛钱一张票。钢镚。
三个工厂女工好朋友,也有梦想憧憬未来。改变命运。但老实说在前苏联时代,无论学历、家庭条件、环境等,都上升乏力。唯一的是婚姻的抬升或者希望。那怕为了幸福、金钱、身份。
女主人公遇人不淑,被抛弃,独自带大私生女。源头是她冒充教授的女儿去谈恋爱。弄巧成拙,生下女儿后却在工友们的帮助下,一人努力学习和带大女儿,背后是无数多的波折、磨砺、煎熬和坚持。最后当上了大厂的厂长,女儿也大了。
另一位,平平实实,与工厂一位男工成家。和和美美的一生。也象这三位女友的避风港湾。例如在乡下家里的聚会,院里门槛台阶上,或站或坐,三人又唱起了以前少女时的歌谣。
第三位,“要嫁就嫁国王”的那位,结果却嫁了一个酒鬼。归于平淡后,成了洗衣店工人。依然对别人评头论足。街长里短,似乎未来也就那样了。
[if !vml]
[endif]
回到女主人公。40岁生活才开始。火车上邂逅弄脏皮鞋的钳工戈沙,反而相克相生。成了女厂长家里的男主人。命运总有太多的偶然,然后成就了以后的人生。与之前抛弃她女工身份的高阶层摄影师,现在她和钳工“身份对调”。却似乎幸福满满。可见,两情相悦与身份、地位、学历、金钱等没有太多的关系。正如她的大了的女儿,遇到纠缠和麻烦,同样需要父亲和男人的保护一样。
这是那个时代的烙印。固有的惯性轨道下,似乎难以看到变动变化向好的希望。但通过自身不懈努力,例如有一双巧手和钻研技术的钳工,并不把出人头地看的多重要,反而扮演现实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女主人公就更是了。她有个性,决绝了抛弃她的摄影师母亲的施舍。选择面对现实,独自拉扯大女儿。
整个片子,人间百态。正如公园里那些个长凳上退休老人们的纸牌游戏一样,十多年都没有变。只是玩游戏的人不同而已。而男女主人公却似乎已经经历了人生的沧桑。一个从怀孕后的无助被抛弃的女工变为成功的母亲和女厂长,另一个还是十多年前看似高阶时尚的摄影师。从当初推卸责任的冷漠男变成现如今祈求和好“父亲”。
钳工戈沙在家里吃饭时告诫女厂长说,“不要提高嗓门语气说话,我有自己的决定。”不卑不亢,表现了影片一直“秘而不宣”的独立性。无论个人还是家庭。个人的独立性体现在价值观或者信念,家庭的独立性体现在整体性,而不再是割裂的个人角色。
异域风情因为际遇故事而不明显,除了语言之外。这是影片成功之处。评分也高。值得一看。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