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coursera 上吕世浩老师的史记课,要求交三次作业,其中一次作业是给史记中某人写封信,于是假想老子写信与嬴连,诉之治国之道。

序言
照说,老子不秦献公不同时代,写信莫不是要穿越了?
缘于《史记》写到“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将周太史儋说成有可能是老子,按现在的理论这不科学,但是古人认为得“道”,活两百余岁是可能的。所以顺这思路就将其为真,当成背景了。
为什么老子要写信给秦献公?
老子留了“道德经”后不知所踪,其主张太“玄”,而世人难从其法。
“道德经”是讲大道的,要看到其“有用”就需要通过某个事物显现出来,所谓“善贷且成”——治国是最好的例证,于是老子想找人验证其道。
因秦献公经历了常年的流亡生涯,相信他对民间疾苦有切身感受,有慈悲之心;同时秦国的困顿低落与魏国的蓬勃发展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势必会加强公子连实行新政变法图强的愿望,所以相信他有强大的愿力。于是老子选择秦献公,写信告知其治国之道。

书信
连公子台鉴:
昔吾去矣,唯留数言,然“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吾叹秦以往者数易君,君臣乖乱,故晋复强,夺秦河西地。[1]而连亡魏数载,或莫如君尝“以百姓心为心”,将“圣人披褐而怀玉”兴秦室。
“治人事天,莫若啬”贵“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戓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今魏强而周弱,秦乃小国,欲兴而取之,必下而取。故知“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又闻“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民之易治,从之“我无事而民自富”。
最甚者“重积德,则无不克”,“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故于天人亦刍狗亦为大,“天道无亲,常不善人”。
故吾与书以谏,愿献公“以道莅天下”,使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复缪公之故地[2]。吾推“始秦不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3] 谨此奉闻,勿烦惠答。即颂。
李耳 丙申
献公读之,以为然,故行善民政令:
•元年,止从死,善莫大焉。[4]
•十年,为户籍相伍,百姓得安其居。[5]
•显王五年,献公称伯,以秦下而取魏赵。[6]

注释
* 所有引号中的内容为老子原文。
[1]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以往者数易君,君臣乖乱,故晋复强,夺秦河西地。
[2]《史记·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3] 《史记·卷五·秦本纪》: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
[4] 《史记·卷五·秦本纪》:献公元年,止从死。
[5]《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秦献公)十年,为户籍相伍。
[6]《史记·卷四·周本纪》:显王五年,贺秦献公,献公称伯。
白话文
嬴连,你好:
当年我离开的时候,写了五千言的书,来阐述“道”,可是这理听着容易,好像也很容易做,但是真能理解并做到的人,少之又少。
看到秦国的君王换来换去,臣子趁乱非为,所以晋复出了,还夺了你们西边好大一块地,这真叫人叹息呀。而你公子连在魏国流亡了这么些年,我想没有哪个官二代能像你这样,能了解民间疾苦,又有真才实学心怀大志,我相信你是可以兴复秦国的君主。
做人做事要节省,不做浪费的事,集中意志做正当的事,这既是做人根本也是治国之道。对于社会、国家,要以正道治国,不玩权术,不耍手段,而是“守正”,这个方法看是笨法子,却比“捷径”有效。
在军事上,应该有充分的准备,善用奇兵。对天下百姓,要教化百姓,让他们能修养生息,不被干扰,便会自然追随和拥护你。
我有三件法宝,长久用的话,就看到效果了。第一是“慈”,第二是“俭”,第三是“不敢为天下先”。
一个人若有真的慈悲心,才能大仁大勇,具有爱天下人的心,才有牺牲自我的大勇。
俭既是节俭和简化,“简而易行”,能够简化才能够广博,政令才容易执行。
不总想着争先,才能自我壮大,养精蓄锐,为日后成大器做储备。
现在大部分的国家都只顾打仗,表现骁勇善战,求大求广,争先恐后的,我看他们快不行了。如果你能心怀慈悲,胸怀天下,那打仗就会得胜,防御时则是万众一心的坚固团结。老天也会保佑你的。
现在魏国还挺厉害,周有名而已,秦国还在发展,要想让国家兴旺,那就得用以小取大的方法。如果国家够强大,还对小国谦逊,那小国八成会归顺它;反之,小国要是能爱民养民,使得国富民强,那也会有机会由下而取代大国。打仗这事,不吉利,最好少打,但是兵要养好,不得已的时候还得打。
再说说民生,百姓现在肚子吃不饱,主要是税负过重。出现刁民呢,是有为难百姓的人,比如奴隶主,诸侯呀。要是世道逼的人都不想活了,那就麻烦了。所以说,领导阶层求生欲望太大,要求过分,就会使别人活不下去。要想百姓容易治理,那就减少盘剥,减少干扰,无为而治,社会人民自然生活富裕。
最要紧的就是“积德”,真做到了,无往而不胜。“积德”也就是重视人的作用。天地之间,虽然在银河系的范围来看,人跟稻草做的小狗没什么区别,都是某些元素的组合,但人是有灵魂的,人和道、天、地一样重要。天道对于芸芸众生一视同仁,无偏私厚薄,只要有德有善,自然得感应。
我特意给你写信啰嗦这番,是希望你能用“道”治理天下,使得民众吃得好、穿得暖、安居乐业、其乐融融,而秦国也能收复失地。
我推测,从秦襄公,秦国被正式列为诸侯开始,五百年后,秦国将独立为国,再过七十年,会出一个统一天下的霸王。就说这些吧,你也不用回信,看看就好。
祝顺利!
李聃 公元前385年

献公读了这信,认为很有指导作用,所以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
第一年,废除了殉葬制度,不仅保持人力,更是一桩大善举。
第十年,颀布户籍制度,取消了“国”和“野”的界限,在法律上承认了野人与国人同等的地位,让百姓更加安居乐业。
经过秦献公改革后,秦国国力得到恢复,先后在洛阴、石门山、少梁三场戓役中取得胜利,秦收复河西。石门山一战为秦国对魏国的首次重大胜利,诸侯震动,周显王亦祝贺“献公称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