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三)

作者: JasonHistoria | 来源:发表于2020-01-15 23:02 被阅读0次

点击可看上一篇

秦国国君秦献公去世,其子即位为秦孝公。这里有个小故事,就是秦献公原本想把王位传给自己的长子嬴虔的,因为嬴虔和自己很像,但在临终前意识到像自己的人,肯定不能带领秦国进行转变,所以最终决定将王位传给次子嬴渠梁,也就是秦孝公,此时的孝公已经二十一岁了。

秦献公

这时黄河、崤山以东已有六个强国,淮河、泗水流域十几个小国林立。楚国、魏国与秦国接壤,魏国筑有一道长城,从郑县沿着洛水直到上郡;楚国自汉中向南占有巴郡、黔中等地。各国都把秦国当作未开化的夷族,予以鄙视,不准其参加中原各诸侯国的会议盟誓。目睹此情,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整顿国家,修明政治,势必让秦国强大起来。

秦孝公

秦孝公在国中下令说:“当年我国的国君秦穆公,立足于岐山、雍地,励精图治,向东平定了晋国之乱,以黄河划定国界;向西称霸于戎翟等族,占地广达千里;被周王赐与方伯重任,各诸侯国都来祝贺,所开辟的基业是多么光大宏伟。只是后来历代国君厉公、躁公、简公及出子造成国内动乱不息,才无力顾及外事。魏、赵、韩三国夺去了先王开创的河西领土,这是无比的耻辱。到献公即位时,平定安抚边境,把都城迁到栎阳,亲往治理,准备向东征讨,收复穆公时的旧地,重修穆公时的政策法令。我每每想到先辈的未竟之志,常常痛心疾首。现在宾客群臣中谁能献上奇计,让秦国强盛,我就封他为高官,给他封地。”卫国的公孙鞅听到这道命令,于是西行来到秦国。

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公孙鞅怕百姓难以确信,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人能把它拿到北门去,就赏给十金。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动手去搬。公孙鞅又说:“能拿过去的,赏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半信半疑地拿着木杆到了北门,立刻获得了五十金的重赏。这时,公孙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

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

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欺骗邻国,欺骗百姓,甚至欺骗兄弟、父子,以至一败涂地。而靠欺骗所占的一点儿便宜,救不了致命之伤,所得到的远远少于失去的!

当年齐桓公不违背曹沫以胁迫手段订立的盟约,晋文公不贪图攻打原地而遵守信用,魏文侯不背弃与山野之人打猎的约会,秦孝公不收回对移动木杆之人的重赏之约。这四位君主的治国之道尚称不上完美,但是他们处于你攻我夺的战国乱世,天下尔虞我诈、斗智斗勇之时,尚且不敢忘记树立信誉以收服人民之心!只有一国之君有这项品质,才能得人心,才能平天下,这也是立国之根本。

齐威王和魏惠王

顺便再附赠一个小故事:

齐威王、魏惠王在效野约会狩猎。魏惠王问:“齐国有什么宝贝吗?”齐威王说:“没有。”魏惠王说:“我的国家虽小,尚有十颗直径一寸以上、可以照亮十二乘车子的大珍珠。以齐国之大,难道能没有宝贝?”齐威王说:“我对宝贝的看法和你可不一样。我的大臣中有位檀子,派他镇守南城,楚国不敢来犯,泗水流域的十二个诸侯国都来朝贺。我的大臣中还有位盼子,使他守高唐,赵国人怕得不敢向东到黄河边来打渔。我的官吏中有位黔夫,令他守徐州,燕国人在北门、赵国人在西门望空礼拜求福,相随来投奔的多达七千余家。我的大臣中有位种首,让他防备盗贼,便出现路不拾遗的太平景象。这四位大臣,光照千里,岂止是十二乘车子呢!”魏惠王听了,面色十分惭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资治通鉴(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kuxz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