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就要搬家了,这两天都在和女友盘算着如何收拾打包,环顾了四周,发现家里最多的东西是书。这些书都是从19年开始,慢慢积攒起来的,不过大部分都是已经看过的,很少有放着吃灰的。
有些不怎么看,或者买回来从来没有看过的,一般都处理给二手书回收平台。最近看书的时候,总是有种错觉,老觉得书看的太少了。仔细回忆了下,曾经看过的书,大多都太杂,涉及的领域也很多,但自己却没有专精的一个领域。
当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会有种感觉,觉的自己读了这么多书,没有打通过任何一个领域,是不是就白读了?
最初我的答案就是白读了,但转念一想,也并不是白读了,至少曾经有很多书改变了我。至少这些书没有在脑中形成体系,“长”出新的知识,而自己的思想也大多来自于书中的观点,至少自己想通的观点是很少的。
我想这应该是自己值得去深思的一件事,昨天在看《学习的学问》时,有个观点很打动我,就是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至于如何建立,很简单,就是先打通一个领域,然后多多涉猎,最终达到触类旁通。
看似很简单,但做起来远没有那么轻松。书中给了一个方法,先通过概念去了解一个领域,当你能掌握某一领域10个、100个概念的时候,基本已经对该领域达到一个熟悉的程度。剩下的就需要再深入探究,最终做到精通该领域。
这让我想到了《跨越不可能》里,通过五本书打通一个领域的方法。这五本书是由简单到专业,层层递进,先从畅销书入门,再到本专业经典著作结尾。但即便是看完这五本,也仅仅做到了入门。
你还需要,针对自己不理解,不明白的去做专家咨询,然后再找到该领域还没有人研究的区域,着重研究。之后还得不断提问,不断探索该领域的边界,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把该领域由浅到深给串联起来。
这么一套下来,才算是真正打通了某个领域。
看到这里时,突然发现,自己不管再读哪个领域的著作时,都只是点到为止。因此所学虽杂,但都不精,甚至连入门都没做到。
昨天也仔细想了下,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想了很久,发现自己只是在学,但却是无计划,无目标地学。因此效率低了不少,很多领域只是了解,并未深入,即便是想深入,也只是想想。
如果再以这种方式,持续学下去的话,可能永远只能挺留着学习的浅层区域,没办法再更进一步。接下来,自己要做的,就是先打通一个领域,即便是打不通,也先做到入门。这样或许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总之,学习这件事,是永无止境的,虽然很多东西学一辈子也学不完,但至少要做到精通些什么。否则,一直处于学习的浅水区,稍微来点风浪可能就把自己给吓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