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一共有20篇,后人取每章第一节的最前面两个字作为篇名。
所以第一篇的篇名是:学而!
我觉得这句话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我从小就在会背,但是好像从来没有思考过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并且用在自己身上。
所以,便有了今日这个举动:用一年时间来学习《论语》。
作为整部《论语》的开篇,一上来就说到学习,可见学习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的事啊!
生活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是需要活到老,学到老。
有句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是北宋宰相赵普的故事,他就是凭借自己对《论语》的学习,一路辅佐宋太祖赵匡胤打天下、治天下的。
我的初学体会很直白,《论语》可以治愈我们的焦虑、抑郁,很多想不明白的事,孔子一句话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现在有些人会经常感到迷茫焦虑,甚至因为身边的人不理解自己而难道到哭。更别说无意之中被人误解、被人冤枉,那就更不得了了。其实啊,每当这时,用孔子的一句话就把这些问题搞定了。那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家不知道、不了解事情的真相,因而对我们有些误解,而我们也并不生气,这不是君子的作为吗?
说到学习,过去这些年里,我一直以为学习是一件事。直到最近才明白,学习实际上是两件事。
学是知道某个知识或者技能,但还不能为我们所用。比如我们学打篮球,教练教我们怎么运球、怎么投篮、怎么走位等等,这时的我们只是知道了如何打篮球的方法,却并不能应用自如,此谓之学也。
而习呢,是在教练教给我们方法之后,我们通过自己的琢磨,同时加以身体力行地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地精进,将其内化为我们自己的东西,并能随意取用,这个动态的过程为之习也!
孔子说当我们通过学和习,掌握了新的技能,岂不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是说有朋友远道而来,难道不是一件开心的事吗?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交通尤其不便利,朋友想要相见是很不容易的。如果有朋友千里迢迢、跋山涉水而来,自然是一件欢天喜地的事啊。
就拿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我来说,每天都在村里转,来来去去就那几个熟面孔,听来听去也就那些鸡毛蒜皮的事儿,毫无新鲜感。如果哪一天家里来了亲戚,就会开心得不得了。我还记得我那会儿不仅自己家来了亲戚拿去到处显摆,别人家来了亲戚也很积极的往前凑,听他们谈一些我所不知道的事情。
假如把这句话放在今天,可能会有人不太认同了。我们现在一个微信,一个电话,随时都可以跟朋友联系,不仅可以听声儿,还可以视频,彼此面对面交谈,多么方便哪。
实在想见面了,放假时开着车或者坐动车、乘飞机,几个小时就见着人了,距离根本不是问题。说不定有人还会因为朋友的突然到访打乱了自己的计划,而心生不悦呢!
所以啊,我更愿意把孔子这句话理解为,走出去对接不同的人,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拓宽我们的思维,开阔我们的眼界,何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呢!
学习《论语》的第一天,一起成长,一起遇见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