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常言道:“半部《论语》治天下”,倘若不能记住半部,只能记住一句,那么一定是开篇这一句。
这句话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就出现过,当时也背诵过,直到今天,再反复读这句话,仍然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这句话翻译成现在的语言就是
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这句话中的“不亦”最有意思,“不亦”翻译成现在的语言是“不也”的意思。既然说是“不也”,就说明大多数人的观念里是“不”。
首先对于学习,大多数人认为学习是枯燥和乏味的,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而我们现在常说,为什么你读了这么多书/看了这么多大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往往陷入焦虑之中,很多时候,我们希望学习能一蹴而就,希望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孔子却告诉我们,学而时习之,当你学习完之后,并不断地去温习,去回味,循序渐进,这样才能发现学习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所以,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妨多想想这句话,从我们所学中不断地练习,能应用于生活,才是真正的学习。
其次,对于朋友的看法,其实现在也会有这种情况,很多时候,我们是不希望朋友来家里拜访的,一方面需要照顾朋友过于麻烦,另一方面,也觉得朋友的到来会打乱原本的生活节奏。孔子告诉我们这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在为人处世方面,孔子倡导与人真诚,所谓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对于远道而来的朋友,何不敞开心扉,真诚相对,若有志同道合之处,也不失为人生的一大幸事。
最后,讲了个人修养的问题,不因为别人的不理解而不高兴。凡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很多时候,我们遇到不理解或者遇到挫折往往会怨天尤人、满腹牢骚,会想为啥让自己遇到这种事情。但孔子提倡反思自己,让我们不要不高兴,多想想自己是怎么做的,还有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里面提到过1.01的365次方和0.99的365次方的差距,你的态度决定你的习惯,而习惯决定命运,养成不断反思的习惯,出现任何事情先想想自己的做法,是否还有进步的空间,久而久之,就会有提高。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中华文化的宝藏,值得我们花费时间来慢慢的品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