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沙盘,我们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不再陌生,刚好我正在修的心理分析课程下学期重点研修沙盘,为了不像上学期如此痛苦,所以还是打算必须体验了再更深入地学习。
我之前认为团体沙盘应该会关注与我们的合作,但体验后完全不是我想象的那样。
给我们上体验课的老师是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导师,比我大不了几岁,修了中科院数学博士后又去修了心理分析,用“厉害”两个字来形容已觉得词亏。
老师先给我们介绍了沙盘的历史,从历史和中国文化的角度,让我们对沙及沙盘有更深的认识,原来沙盘并非卡夫卡独创,我们的每一步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
团体体验时六个人一组,每人抽签先后摆沙盘,每个人摆一次,倒数第二个人有一次修改的权利,每一次摆完沙盘后我们都会有一个分享的环节,我很想记录下自己的沙盘进程,但涉及隐私,还是只好作罢,留与自己内观。
团体沙盘带给我的感觉是,我们看似在玩沙,其实似乎在与自己对话,慢慢让无意识呈现。
团体中,有人极力打通界限,想让沟通发生,有人无意识的封闭界限,关闭沟通的通道;有人极力整合;有人想保有自己的宁静之地,却无意被周围的事物牵绊,失去了原来的方向。
每个人对每个沙具代表的意象解读也不尽相同,同一个沙具,有人认为是邪恶的象征,有人认为是灵性的守护,而老师也没有给出一个具象的解读,老师说,他是根据每个人的解读而解读的。
我先开始在空旷的沙盘右上角上放了一座欧式房屋,老师问,这是什么房子?他的功能是度假还是居家?我先开始把这里定位为度假。经过几轮之后,我的房屋慢慢失去了度假的功能,变得更加居家。老师解读说,度假屋功能丧失了,变成了居家。如果是居家房屋周围是应该有树木花草,小孩游戏,可我这里没有,而旁边是一只猫头鹰和猫,还有一对古代老人下棋。沙盘左下角是一个佛陀,底座部分有一些下陷,老师解读,两个对角,佛陀和度假村象征现代文明和古代智慧,佛陀的下陷象征古代文明在当今社会的衰落地位,两种文明的对峙展现出社会现状。而度假村是塑料的梦幻式房屋和旁边的泥塑动物及老人似乎风格不搭。我突然明白,这是否也反映出我对自己目前的现状定位不明确,不知道到底改如何整合,所以我寻求古代智慧老人的帮助,也就是现在学习精神分析的原因。
之后我们又做了两轮,但无法达成共通,结束了这次沙盘。当我回过头再看自己每次摆放的沙具,联系自己的实际,我似乎更加了解自己。
感叹沙盘的神奇之时,老师说,如果再做几次沙盘,可能会触发大家的“情结”,看到更深处的自己。
写下这篇回想的时候,似乎有很多东西也很难用语言表述,这就是它的力量吧。
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是什么?应该就是认识自己吧,因为这条路永远没有尽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