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人说: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或明或暗,或多或少,有对现状的接纳,以及对自我的原谅。
面对学生,则需要我们打破想象的美好,正视现实的骨感。
其一:差异,客观存在。
现行仍是班级授课。以班级为单位,统一要求,是一种追求效率的既定表现。但是,虽同在一个班级,实则差异客观存在,且有时甚至差之千里。
比如,遵守纪律这一底线要求。集体学习,基于效果获得的需要,必须以纪律做保证。他人发言,当认真倾听和思考,不随便插嘴。当堂作业期间,不随便走动,避免影响他人完成作业。上述要求面向全体,但在达成程度上,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得一样好。
为保证能够做到的学生的课堂学习权益,则需要想尽和尝试各种办法,来对目前尚不能在课堂上做好自我管理的学生加以提醒和约束,引导与管理。
在遵守纪律方面,这样的少数孩子,需要老师在面向全班共性要求的基础上,再增加时间与心力的投入。否则,就会因干预太少,导致课堂学习效果不理想。
再比如,学科学习。整齐划一,也属不切实际。有的孩子,一拨就通,另有的孩子,需一拨再拨。对此,也需有不同应对法方法。“一拨就通”者,多做学习方法引导,助其拓展视野,逐步自主学习;“一拨再拨”者,调整要求到基础,个别辅导为必须。
以上两种,能力有差异,导致结果有差距,需要在横向对比的同时,更要纵向自己跟自己比,以期不同学生都能对学习结果有信心。
其二:标准,因人而异。
因为差异,客观存在,所以,评价标准,也该因人而异。
首先,把握底线。2022版课程标准,对于学生要学到什么样,即学业质量有比较清晰的指导。我们在力争全体达到底线的基础之上,还要上不封顶。比如,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有孩子能在30秒之内,又快又对算出20题,而更多的则要慢一些。前者,要鼓励,保持高标准,继续严要求;后者呢?则要看到努力目标,再接再厉,提升速度和正确率。
其次,评价分层。正视差异,在评价的时候,也要肯定努力,表扬成果。不是全算对,才值得表扬。相比前次,速度变快,也是进步。也就是说,评价标准要多元,评价目的要清晰。指向发展,非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草率了事。
作为教师,期望同一个班级所有学生都能“一拨就通”,这不是理想,而是幻想,与现实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现实情况恰恰是同一个要求,有学生能够做到满分,有学生能够做到90分,还有学生才可只做到60分,甚至50分。怎么办?针对不同现状,给与不同帮助。能力弱的,多帮基础,促其达到基本;能力强的,多前瞻指引,促进提升。
水落石出,不宜。水涨船高,通过教育教学,让不同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成长、有发展,才是骨感现实通往美好理想的正确路径。
作为家长,也需持续关注,助孩子努力达标,再尽力提高。当孩子不能遵守最起码的要求时,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则需要像老师一样,与老师一起,想各种办法,尽最大努力,方为负责任,故而可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