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班千人”第五十期五年级同学共读的书目是《失语的男孩》。新书发布会上就书名我与学生提出一个个疑问:造成男孩失语的原因是什么,男孩失语前后的生活发生那些变化,最后的结果如何……带着一个个问题于美好的春天我们又踏上师生共读之旅。
读完第一篇《埃利奥/泡泡》我们便知道埃利奥失语的原因是由于不慎跌下山崖患上“布罗卡失语症”。旧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新的问题又来了:埃利奥为什么寄养在丹维尔家里,他与丹维尔是什么关系。
整本书读完后,我发现这个问题太有价值了,循着这样一个思路像拨圆葱一层层拨下去,真有一种大侦探的感觉。
不得不承认问题是阅读的助推器,它像一只无形的手推着我们向前走。
好的小说总是能引发读者不断思考,诱感着你像寻找宝藏一样马不停蹄。
埃利奥拉开小说的幕布,米拉登场了。与其说她是小说中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不如说是我们的“合伙人”。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她对埃利奥为什么来她们家而不是其他人的家庭和我们一样感到疑惑。
缘由疑惑,米拉半夜走进爸爸的书房无意发现了丹维尔是埃利奥.埃内贝勒的法定监护人——“爸爸竟然是埃利奥的法定监护人?这是什么意思?”(p69)
到此,我们明白了埃利奥为什么寄养在丹维尔家里,好像也嗅出他们是父子关系的的一点气味。接下来,期待米拉为我们找到证据。
通过对埃利奥母亲波利娜.埃内贝勒的一番调查,结合前期爸爸是埃利奥监护人的发现,米拉把二者联系在了一起——他们应该互相认识。我想,此时的米拉还有一个大胆的猜测,不过,她没有说出来。
接下来,从埃利奥婴儿时期照片背面的文字:亲爱的凡,这是你的儿子,虽然你不认识他,但至少应该承认他。(p199)米拉基本断定她猜测的准确性。
“凡……斯特凡?”
“不!!!”(p210)
越是想拒绝的东西,越会到来。生活有时候偏偏就是这样。
可以说,米拉是小说中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重要人物,她的每一次重大发现都把故事推向高潮。同时,米拉心理、情感、态度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改变着埃利奥和比安卡,使文字由“冷色调”逐步走向“暖色调”。
再来说说吕邦。这个小家伙出场就表现出了自己善良、友好的一面。随着与埃利奥的不断接触,他越来越喜欢上埃利奥并发现与他有着众多相同的爱好。作者如此处理也许是一种暗示——埃利奥是吕邦同父异母的哥哥。同时,吕邦在埃利奥与米拉之间也起到调合的作用。二人由开始的相互抵触到后来的握手言和,吕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比安卡算是书中的三号人物。全书82个名字题目,其中埃利奥/泡泡+埃利奥出现21次,排第一;米拉出现20次,排第二;比安卡出现18次,排第三。比安卡以一个外人的身份见证了埃利奥从“父亲不详”到“父亲就在身边”整个寻找过程。这个过程对于她来说感同身受。作者有意把同病相怜的两个人——埃利奥,比安卡,安排在一起,其目的就是让他俩彼此拯救,相互穿破束缚自我的“泡泡”,从困境中走出来。由此,我想到读过的《夜莺林的秘密》。两位同样失去爱子的母亲,困于痛苦不能自拔,偶然机会二人相遇,一番相互倾诉,彼此懂得了解脱,学会了放下,鼓起勇气重新面对生活。
快乐说给快乐的人听,痛苦讲给痛苦的人懂。
《失语的男孩》一书,人物众多,但他们有个共同的责任,那就是呵护爱,传递爱,回报爱,让每个经历痛苦的人,在爱的阳光里回归正常生活。
![](https://img.haomeiwen.com/i5140124/238cb103063502dd.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