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的死,值得从三个方面来仔细分析。一是个人的性格,二是军事才能,三是荆州周围险恶的战略环境。
第一、性格方面: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犯了骄兵必败的大忌。
1、对于盟友,傲慢无礼。三国时期,从国力来说,排第一的当然是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曹魏势力,其次是在东吴经营了三代的孙权,而以刘备为代表的蜀国,实力是最差的。
当时以诸葛亮、鲁肃为代表的一部分人对天下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并且制定了吴蜀联合以对抗北方曹操的战略。荆州不但是前出攻击曹魏的前沿阵地,也是吴国想得到的一块地方,并且从道义上来说,这地方是吴国借给刘备的,蜀国有责任归还。
关羽作为荆州的守将,第一要务应当是搞好与东吴的关系,贯彻执行两国联合以对抗曹魏的基本战略。可关羽自恃勇武过人,难逢对手,自打周瑜死后,就看不起吴国的程普、吕蒙等一干大将。
尤其是当孙权有意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提亲时,关羽不但拒绝,还当着使者的面说:“虎女焉能嫁犬子”,这样极端的侮辱一国的君主,更进一步激化了吴蜀两国的矛盾。
2、对内,自高自大不得人心。关羽带兵攻打襄阳和樊城之前,命令糜芳守卫江陵,傅士仁守卫公安,将荆州城的门户交给了这两个人来防守。关羽为人待士卒亲厚,对士大夫却常常傲慢无礼,所以这二人与关羽的关系并不好,在后方供给粮草时也不给力。
这当然令关羽相当不满,公开场合说,等回去了之后就要治这两个人的罪。这种情况下,二人终日惶惶,估计也是没有心思守卫城池,抵抗吴军,所以吕蒙轻松的收复了荆州,而关羽最终死在了麦城。
第二、从军事才能上来看,关羽可能更适合为将,不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帅才。
1、关羽缺乏为帅的大局观。战略上,作为蜀国在荆州的军政负责人,重要职责是保境安民,确保夹在三个国家之间的这块地盘不丢失,而不应该急着扩大地盘,急急忙忙去争襄樊地区的控制权。
面对总体实力强大的魏国,即使荆州不计代价夺得襄城和樊城,恐怕自身也会损失非常惨重,夺下来,也不一定能守得住,何况旁边还有一个居心叵测的东吴。
2、关羽对吴国夺取荆州的强烈意愿估计不足。对孙权来说,他感觉关羽占着荆州,如果再夺下襄樊地区的话,蜀军占据了有利地形,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统治力得到巩固之后,可以顺流而下,威胁吴国的大片领土。至于两国之间的盟约,在国家利益面前也变得无足轻重了,看看刘备前半生的历史,本就有些反复无常。
第三、荆州夹在三个国家之间,与益州陆路交通极为不便,可以固守,不可主动出击。
诸葛亮在“隆中对”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即说明这个地方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也是经常要打仗的地方。并且也说,需要一个各方面都令人放心的人来驻守。
关于争天下时的战略重心,诸葛亮的意见还是按照汉高祖刘邦还定三秦的老路线出兵北伐,荆州方向只需要起个牵制的次要作用。
只要不主动进攻襄樊的魏军,蜀国防守荆州的力量是足够的。一方面曹魏刚刚经历汉中战役的失利,让刘备夺了汉中,另一方面,曹魏政权在经历赤壁之战的失败之后,实力尚未恢复过来,在这种情况下,魏国不可能主动来挑衅有关羽防守的荆州。
至于吴国,他在水战方面或许有一定实力,但面对依托城池防守的蜀军,不管是吕蒙还是孙权,都没有取胜的实力。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一旦关羽领兵出征,荆州的防守就非常弱,给了吕蒙偷袭的机会。
结语
多年历史的演变,使得关羽在民间成为忠义的化身。他的死亡,却没什么与众不同,只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