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时间了,一直想梳理一下keep品牌的打法,从中学习。
被keep吸引到,源自于前段时间他的一支品牌广告【这都算keep】,画面中生活常见的挤地铁,打苍蝇,抢买单,在快进下都成了别样的运动。
互为邻居一辈子的两个大妈,下楼倒垃圾的空挡,也能攀比起儿女给买的新衣,你一言我一语,加上手势的运动,一来一回也成了太极。
Keep在成熟期,开始试图将很多原本不爱运动的人包容进来,告诉别人,其实每天的日常点滴生活的调笑也是运动。
用户方面,目前Keep的月活已达到4000万,总用户数突破2亿,主要用户群体集中在30岁以下,一二线城市用户占比较大。
到了这个阶段,对运动有兴趣、会主动运动的人已经基本上都被圈到了Keep上,接下来的难题,是怎么让全民动起来,把健身品类的盘子做大,让始终不与运动触电的「顽固分子」们走上Keep。
在我看来Keep的最新广告「这都算Keep」正是Keep开拓版图的号令枪——不但占领健身人群的心智,更是要走到人民群众身边,走向生活,打造「泛运动」。
如果说刚开始是让「已经运动的人」上Keep,这阶段则是让「想运动的人」开始「了解运动」。
健身其实是一个非常反人性的品类,所有人都想健身,但人的天然惰性却会让你产生抗拒。
而品牌的核心其实就是在你脑海中植入一个种子,产生行为上的改变。怎么做关联?就是把你已有的认知和未知的品牌去做联结。
Keep的最新广告,其实是在做一个「重新定义运动」,将「运动降维」的过程。
如果运动和生活能无缝连接了,那么对运动的心理障碍就会降低。
Keep让我认识到了【出圈】这个词的真正含义,它告诉我很多事情没有固定的方程式。谁说运动一定只属于健身房,谁说人生只有固定的模式。
最近看到很多文章谈到某个人很高级,也有很多文章提到“见过世面的人生有多爽”。
我发现这些文章中的主人公无一例外,都过出了“出圈”的人生。
前段时间,一条名为“哪个女孩不想活成欧阳娜娜”的微博上了热搜。
6岁开始学习大提琴,12岁在台湾的音乐厅开演奏会,13岁被柯蒂斯音乐学院全奖录取。
按照所有人的期许,她应该坚定不移的走音乐的道路,变成别人眼里执着专一,为了音乐不懈追求的理想的榜样。这样又可以多一个“目标坚定,努力带来成功”的经典案例。
但是,见过世面的姑娘就是有这点好,在选择面前会尊重自己的内心,欧阳娜娜坚信“人生只有一次,不必按照别人的感受去揣摩自己的人生。”
16岁尝试演戏被群嘲,但是她选择了坚持再尝试,尝试过后或许发现是自己不适合,或许是自己不喜欢,18岁的她潇洒地告别娱乐圈的浮躁,留学波士顿继续深造。
她通过拍摄vlog,记录下留学生活的琐碎日常,令人感慨见过世面的女孩有多美好:
周末的早晨,耐心为自己制作一顿健康美味的Brunch。背着大提琴,穿梭在校园,感受青春的美好。
但无论如何,我欣赏她跳脱出别人期待的勇气。打破了人生固有的思维模式。
前段时间,我跟男友讨论,当我不努力时我便会焦虑。
他反问我“为什么人生一定要努力”。
他提醒我,应试教育习惯了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努力,但不一定只有努力会让你过得更好。有些人成功并不是因为努力,而是因为找到了捷径。有的人快乐,也不一定是因为努力,而是他允许自己过平凡但充实的人生。
人生努力一定是好事,但并不代表这是必须。努力只是一项选择。
我并不是鼓励大家都不要努力,而是想提醒大家,在大家都只关注所有人都能看到的东西时,我们也要尽力去挖掘那些不被人看到,或选择性忽略的可能,我们始终有独立思考并选择尝试的权利,【出圈】就是其中一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