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从记事起,自己就一直是一个小药篓子。记忆中的初中时代,我基本都是坐在爸的二八大杠上,前往诊所打吊针的路上,三瓶盐水过后回到学校,数学物理老师又生怕我错过了什么重要的知识点,看我课间没找他们补知识就要找上门来。
到了初三,作业开始越来越多,自己还没有感受到中考的压力前,就已经先感受到了作业压力的繁重。刚送走了非典的那个冬天,每天晚上自己又是三四瓶吊针,小伙伴们来家里写作业,他们写他们的,我玩我自己的,碰到复杂的题就一起讨论下。小伙伴们写完作业后,自己也打完了吊针。时至深夜,实在熬不住,就让自己先睡了。第二天早上四点,爸妈起床忙碌时,自己拿出还没写完的作业,草草写几道题,经常作业未完成,也从没见老师找我谈过话。老师们也都知道,我身体不好,而且那些作业确实是我可做可不做的。
到了高中,开始住校了,一切都是惨无人道的衡水模式,早上5点半起床晨跑,晚上10点半熄灯,一周上6点半的课。这期间爸从电视广告上给我买了各种补品,钙铁锌硒样样都上了。也不知道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本来就变强壮了,还是这些补品起了作用,抑或是军事化管理起了出乎意料的影响。总之,高中时期,自己一年生病的次数也降到了一年只有两次换季感冒了,但依然要打吊针十余天才能好。
07年来到合肥读书,学校里有了校医院,这是自己第一次去医院看病,在大城市,你是根本找不到小门诊的,出任何问题都只能去医院,也只敢相信医院。08年的初,正是史无前例的寒流袭卷长三角的时候,自己又一次感冒了,我来到校医院请求大夫帮我挂吊针,被第一次拒绝了,“喝点999感冒灵就行了,哪用得着挂盐水”。那之后,我用了很长时间才慢慢理解,原来18岁对一个人而言,不仅仅只是字面上的成人,抵抗力也有了长足的提升啊,我终于可以像大人一样,想吃什么想喝什么都不用忌口了。
因为去医院要走医保报销,往往账面上几十上百的费用,折合个人部分只需要几块钱,甚至几毛钱,这是我从来没敢设想过的。小时候在私人诊所随随便便挂个盐水就要几十上百,每年看病花的钱比自己学费都要高。
来上海工作之后,除了洗牙测视力之外,自己基本没怎么去过医院。感冒发烧什么的也就是个小打小闹的病,999感冒灵配冷敷片也一定能解决问题。
中午,一阵不明原因的腹痛,自己便慌忙往卫生间赶,在路上就已经开始从头到脚发麻,最终晕倒过去。身边的热心同学慌忙打电话告诉了行政,等自己爬起来,就已经是被一群行政的同学围着了,他们给伤口做了简单的消毒之后,说如果有需要的话,他们可以陪我去医院。有这句话,其实自己心里已经被暖化了,最近的三甲医院离公司只有不到2公里的路程,而且歇歇之后感觉自己精神已然恢复正常,就婉拒了。
打了车来到医院,挂了急诊,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内科和外科的医生都很nice,虽然化验做了很多啥都没查出来,但这也算是意料之内的。但1000多的就医费用却不用自己操心,自费的款项可以去社保局重新走医保,同时也可以回公司走商保。
这是自己第一次走急诊,希望也是最后一次来急诊。但在时隔多年后再次体验下新医保制度下的上海医疗体系和公司的行政系统,我不禁感到很温暖,相比十几年前,现在从发病到得到医治,真的是已经省心很多了,能得到的关怀也多了很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