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水煮重庆》第二部分民国岁月2
陪都重庆
什么是陪都?
就像古代的皇子去读书,身边都有一个陪读。哈哈,其实这个解释也并不贴切。
陪都其实是在首都之外另设的第二国都。
很多人可能都会以为重庆是民国战时的陪都,但是可能并不清楚,重庆并不是唯一的陪都,甚至一开始在选择陪都时,并没有考虑重庆。
重庆作为陪都,其过程非常曲折,结果也来之不易。
1932年发生“一·二八事变”,1月30日国府匆匆宣布迁往洛阳办公,3月初召开的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上确定“西京(西安)为陪都,洛阳为行都(类似行宫)”。之所以把西安当做陪都,是为了防备与外国(如日、美)发生冲突时,我国沿海必将先受攻击,立脚西北,才能巩固作战之根本,以作长期抵抗。
但是四川这个地方在孙中山和蒋介石心目中的地位也一直非常重:1921年蒋介石就提出“粤蜀并重”,1918年孙中山任命自己的秘书杨沧白为四川省省长。
1935年3月,蒋介石在四川多次演讲,高调称四川是“复兴民族最好的根据地”。随着四川结束内乱,越来越安定,而西安则汇聚了越来越多的红军,且没有蒋掌握的军队,到了1936年的“西安事变”发生,使得西安当陪都的可能性彻底断了。
1937年,国府迁渝,但是军事委员会却到1938年底才搬到重庆,这时也只是把重庆当作类似洛阳的行都。
1940年3月30日,在日本人的安排下,伪南京政府成立,“定都”南京,并宣布重庆政府为“伪政府”。抗战进入空前艰巨的时期,国际干涉也迟迟未到,而国家不能没有首都,更不能在一个名分不清的地方长期办公。
1940年9月,国府明令重庆为陪都,在法律上明确了重庆作为中国抗战领导中心的地位。
1945年3月,国府训令裁撤西京(西安)筹备委员会。
国府迁渝,有一个人功不可没--刘湘:把四川省府定在重庆,1926--1936十年内重庆未沾战火;首次建议蒋介石迁都四川;为国府迁都重庆,亲率川军出川抗日。可是,1938年他却在汉口因病去世,未能亲眼看到重庆成为陪都的那一天,也更未能目睹抗战胜利后重庆的举城狂欢。
民国重庆的市长们
第一任市长:潘文华
潘文华外号潘鹞子,四川仁寿人,他是重庆历史上任职最长的市长,(192711--193507)。
他对重庆有三大贡献:扩城:将重庆主城扩大一倍有余,大都市格局由此形成;修路:修了中区干道、南区干道和北区干道,至今仍然渝中半岛的主要干线;市政建设:修建自来水公司、电力公司以及重庆银行。
最后一任市长:杨森
杨森是大名鼎鼎的风流将军,在重庆任职一年半,但是他的故事却跌宕起伏,非常传奇。
杨森此人十分风流,除却他在泸州的“尼姑太太”和贵州的“苗族皇后”,娶进门的就有大小老婆12个,但他在成都等地又主力妇女解放,提倡妇女读书禁止裹脚。
他还热衷修马路、搞体育、办教育,还有搞强拆--成都春熙路就是他强拆出来的。
杨森和重庆非常有缘,他此生唯一一次被俘是在重庆,也曾两度主政重庆。他于1921年11月至1922年8月任重庆第一任督办,是这个城市的拓荒者之一;于1948年4月至1949年11月任重庆最后一任市长,亲自送这个城市告别民国时代。
中间还有:好玩但怕老婆的张必果市长、好色的李宏锟市长、第一任中央系的蒋志澄市长、曾制定过“碉堡战略”的贺国光市长、周恩来的结拜兄弟吴国桢市长,以及有个地下党老婆的贺耀祖市长、修建抗战胜利纪功碑(现解放碑)和“官茅厮”的张笃伦市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