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连接的位置,横断山脉三江并流区域,北边挨着藏族自治区,南边有大理白族自治州与其相邻,西部靠近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边又和四川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接壤。丽江在其中,可以说是占据着绝对的战略地位和经济地位。
(图片为个人拍摄)丽江古城,它的位置在丽江坝子中部,海拔有2400多米,总面积大概3.8平方公里。这些居民中有大概30%仍然在靠皮毛皮革,纺织、酿造等传统手工业为生。丽江古城的别名是称大研古镇。纳西名称则称为“巩本芝”,“芝”为集市,可知丽江古城曾经是仓廪集散之地,也是历史上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的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得中转站以及驿站。其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虽然仅有10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和其他历史名城相比年代较短,但是因为其有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和具有历史年代感的古城的壮阔而别具一格。到现在为止,古城的建筑风格仍与明清时期的保持一致,在其轮廓、造型以及结构方面,既有古代中原建筑的特点,又融合了白族居民的建筑风格,最终形成了纳西独具特色的建筑群。在距离丽江古城不足十公里的漾弓江木家桥这里,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人类祖先活动的遗迹,被称为“丽江人”遗址。
(图片为个人拍摄)丽江古城的街道如蛛网密布,并以四方街为中心点向四方辐射。古城靠着狮子山、西北以及东北依象山和金虹山为屏障,整体形成了一个半圆形的屏风。让玉龙雪山的寒风不能再直接吹至此地,最终形成了一个四季如春的小环境。一川相连,来自清溪、黑龙潭的清流到城北入口处分为三河进城,三河又分出众多支渠穿梭街巷,获得了“高原姑苏”、“东方威尼斯”的美称,在城内又分成了无数支流,穿街绕巷,入墙过屋,形成了“家家泉水、处处垂柳“的高原水乡风貌;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显现“曲、幽、窄、达”的风格,并以红色角砾岩铺成,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有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建筑物错落有致,瓦屋鳞次栉比,与四周青山相依相随。
(图片来源于网络)古城民居房屋在布局、结构和造型方面,按照自身的具体条件和传统生活习气。民居一般为两层,青瓦白墙、突出的飞檐和彩绘的门窗,庭院多种花植树,极富情趣。纳西族的传统民居是用去皮圆木一层层叠积构筑起来的,如果去除屋顶,从上往下看,整座房屋结构如同一个“井”字,因此被称为井干式民居,也有人称之为木楞房或者垛木房。这种古老的传统民居在今天的丽江古城就不太容易看到了,原来城里人有钱了,从明朝以来就陆续请汉族工匠建造新房屋。这些工匠虽然带来了中原地区的住宅形式,但是因为当地人与藏、白族间的友好交往,不免也受其影响,因而这里的民居建筑呈现三族一体的特殊风格。民居坐北朝南正房宽敞的走廊,是家人日常活动及待客的主要场所,故纳西族有“喜余漫斋余”的俗语,意思为走廊是家庭生活最重要的生活空间。纳西人如此看重走廊,是因为纳西族房间走廊与院内花木融为一体,家人每天在走廊里聚会、吃饭、待客,冬天晒太阳、夏日纳凉、一年四季看庭前花开花落。走廊成为纳西族最能体现亲近大自然的场所。另外这些房屋都是木结构,在房屋抗震、遮阳、防雨、通风、采光、装饰等方面形成自己的风格,其鲜明之处就在于依山傍水、穷中出智、拙中藏巧、自然质朴的创造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古城素有保护河水清洁的优良传统,一是每天日出之前以及日落之后,严禁在古城河水里洗任何东西,因为这个时间段是居民在河里挑饮用水的时间,每天清晨或者晚上睡觉前,大部分古城的居民都要来河边挑水作为家中的饮用水,这个时候的河水十分干净,完全可饮用,古城居民将其称之为“挑大河水”“喝大河水”,代代沿袭。二是每天上午十点到十二点左右、下午四点到黄昏前,是古城居民在河里洗菜等食品的时间。三是每天的中午十二点至下午四点为洗涤衣物的时间,但在河边洗衣服时不能把脏水直接排入河内,而是要把衣物先放在盆子里洗一洗,将头道脏水倒在河边的空地之后,才把衣物拿到河水里漂洗。此外,古城内三眼井的使用,同样有一套约定的习俗,三眼顺着泉水源头依次分为饮水专用井、洗菜等的专用井、洗衣物等的专用井,不得混用。古城内河道、水井的保护与使用方法,古城居民从小便耳濡目染,言传身教,自觉遵守,防止水资源受到人为的污染,始终保持古城河水的清洁。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古城社会仍坚守着对古城河道水井的保护使用传统,大部分古城居民每天饮用的仍然是附近河道里的河水,这一习惯一直到古城内引来自来水后。
(图片来源于网络)狮子山,因山体宛如一头睡卧的狮子而得名,古城的建筑群就依山随势环绕在狮子山脚下。狮子山在明清木土司时期即为木府的后花园。狮子山的山顶有一座万古楼,是位于丽江古城狮子山上的制高点。登上万古楼,便可北眺神奇美丽的玉龙雪山,东观小桥流水人家的丽江古城,西瞰多姿多彩的丽江新城,南望如诗如画的田园村落。南面远处还有像支巨笔的“文笔峰”,旁边又有可放“文笔”的笔架山,山脚恰好有一个醮墨的“文笔海”,与形似砚台的大研古城,一同书写丽江的大好风光。绕过平台,顺石阶而下可以直接到达木府,顺石阶而上则能去万古楼。
走进古城,首先看到的是两座水车,有人说它是子母水车,也有人说它是情人水车。四方街是丽江古城的核心区域,也是最热闹的地方之一。交通四通八达、周围小巷通幽,据说是明朝时期木氏土司按其印玺的形状而建成的。这里有许多小吃摊位、商店以及酒吧,是休闲购物和品尝当地美食的热门去处。四方街短短窄窄的街道两侧有数十家小餐馆,每家餐馆都有云南特有的米线,且种类繁多,因此这条街也叫“丽江米线街”。
(图片来源于网络)黑龙潭,位于云南省丽江的黑龙潭又名玉泉公园,位于城北象山脚下,海拔2500米,从丽江古城四方街沿经纬纵横的玉河溯流而上,约行一公里有一处晶莹清澈的泉潭,即为中外闻名的黑龙潭。从古城北门入口大水车沿着河水逆水而行,步行 10 分钟就能够到达。
(黑龙潭,图片来源于网络)七一街有各种丽江特色以及我国其他地方的小吃。上有一座城门,叫做官门口,在古代这座城门是丽江古城里穷人和富贵人家的分界线,住在里面的都是达官贵人,外面的则都是普通百姓。以前官门口下面的路也很有特色,一共有三条竖着的石板路,两侧是百姓走的路,而中间的是做官的人走的路。当然到了今天,这些功能早都已经不复存在了。
汉唐以来,来自大西北的古羌人部族沿着横断山脉南下,逐渐进入丽江并与当地土著融合,丽江逐渐发展成为纳西族聚居的中心区域。在晚唐时期,纳西族就创造了神奇古老的东巴文化,并用它编写成各类典籍,称为“东巴经”,至今仍有数万册留传于国内外。宋朝时期,为大理善巨郡地,并开始建城,南宋末年丽江木氏土司先祖将其统治中心从白沙移到狮子山麓,开始营造房屋城邑,因木氏先祖属于古代纳西族束、叶、梅、禾四大支系的’叶”一文,所以将新城取名为“大叶场”。
大约从宋朝开始,茶成了藏族生活的必需品,由于藏区不产茶叶,而川、滇产茶,常年的茶叶贩运就成了川、滇、藏之间重要的贸易活动。茶马古道是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国际商贸通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丽江处于滇、藏、川三省区交界之地。南方来的马帮不适应西北的干燥寒冷和高海拔,在此却步;西北来的马帮不适应南方的高温多雨,也在这里停留了下来。然后,南来北往的货品在此中转,转由丽江的马帮运输进藏或南下。因此,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使丽江古城成为了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南来北往的货品在丽江古城集散,而生活在这里的纳西族,在茶马古道伊始、发展、衰落,整个过程中都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丽江马帮声势浩大,坊间有传,尾骡还在黄山镇,头马已经到了四方街。意思是最后一匹驮马还在玉龙县的黄山镇,马帮头骡已经到了三公里之外的古城四方街。宋元以降,丽江古城成为了茶马古道的重镇与商品集散地,纳西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一度成为滇川藏交界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区域,为促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的交流,推动滇川藏“大香格里拉”区域经济文化的开发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茶马古道,图片来源于网络)元朝时期,开了挂的忽必烈决定征讨大理国。麦良果断做了一个决定:归降!纳西人送厚礼,出兵力,给建议,配合蒙古人搞定大理国,占领云南。麦良降后,忽必烈封他做“茶罕章管民官”,子孙世袭。到1276年,元朝政权设丽江路军民总管府,正式启用“丽江”二字,直至今日。对此,当朝有地理志和名间流传,都说“丽江”来自于金沙江的别名。金沙江作为长江的支流,最早因发源于青藏高原犁牛山下,被称为“犁水”,后因“犁”与“丽”古音相近,金沙江又被称为“丽水”,因江得名。
归降之后一心一意谋发展,在麦良和他的儿子阿良阿胡、孙子阿胡阿烈、曾孙子阿烈阿甲的治理下,纳西人的工商业、手工艺、文化与艺术都得以进步。这里可以发现,当时纳西人没有姓,所谓姓氏使用老爸的名字,再把自己的名字传给儿子当姓氏,生生不息。同时,由于全国政治大局的变化,纳西人从游牧与征战的民族变为完全定居的农耕民族,丽江原政治中心白沙街逐渐失去了原来的价值,他们开始对丽江坝子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在通安州内加修了社仓等设施,使“巩本”到元朝后期已初具城镇规模。
(图片来源于网络)朱元璋立明后,对云南招降13年连连挫败。1381年,他派傅友德携沐英和蓝玉,率30万大军南下。经曲靖城北的白石江战役,管云南的元梁王败北,逃往昆明,明军追过去,把他逼得投滇池自杀了。明军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彻底搞定云南,其中最难的大仗又是顽强的大理段氏打下来的。丽江土司阿得表示不愿意追随梁王,第一个归顺明朝,并为朱元璋带路。这让朱元璋很是开心。并将自己的“朱”姓去掉一撇一横,赐阿里阿得“木”姓,这也是纳西人的第一个汉姓,丽江古城也因为这个姓氏而不设城墙,因为“木“字加口就会成为困字之故,这样就不会兴旺发达。纳西族的传统大姓是“和”姓,这个姓和汉族的“和”姓不是一回事,有一种说法讲这是木氏姓木之后,从木字上添几笔,表示带着草帽背着箩筐干活的人,给了平民。
明朝在此设立丽江军民府,朱元璋并封丽江土司为世袭丽江土知府,直至雍正年间。此后,木得在狮子山麓兴建丽江军民府衙署,古城贸易集市和街道建设不断扩大,并且具有相当的规模。木氏土司也在中央王朝的信任和支持下,不断以维护国家团结统一为己任,领导纳西人兴建水利,开采矿产,推广中原文化,重视教育、经济和军事力量。明末,丽江已经具规模,日渐繁荣,本地木氏土司所营造的宫室非常华美。木府也是丽江古城内最大的古代民居建筑群。它也是丽江古城文化的“大观园”,木府坐西朝东,府内玉沟纵横,活水长流的布局,则又见纳西族传统文化之精神。而整个建筑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和彩绘门窗等充满了纳西族传统的建筑特色。它是仿北京紫禁城而建,故有“北有故宫,南有木府”之称。1998年木府重建后改为了古城博物院。木府占地46亩,府内有大小房间共162间。其内还悬挂有历代皇帝钦赐的匾额十一块,反映了木氏家族的盛衰历史。
(木府,图片来源于网络)明崇祯十二年,徐霞客顺着长江探源,来到了丽江。丽江木氏土司木增以最高礼节迎接徐霞客,他们以文化为缘,促膝长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后来徐霞客患了腿疾,不想客死他乡,土司木增就派人走了三个月将徐霞客送回了江苏老家,后徐霞客病死家中,所以云南是徐霞客游玩的最后一站。徐霞客在游记中谓其“宫室之丽,拟于王者”,而丽江府“富冠诸土郡”。徐霞客家乡江阴献给丽江的徐霞客与木增雕塑,如今矗立在丽江古城木府外面。
在清朝,丽江古城经历了一个黄金时期,成为滇西文化和商贸中心,吸引了大批商人、学者、艺术家和游客前来观光和交流。清雍正二年,第一任丽江流官知府杨馝到任后,在古城东北面的金虹山下新建流官知府衙门、兵营、教授署、训导署等,并环绕这些官府建筑群修筑城墙。丽江古城特别重视汉文化教育,特别是清朝改土归流之后,纳西族居民中出现了众多举人、进士,为推动当地民众进一步学习汉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丽江古城,最著名的当属丽江三宝:东巴文字、纳西古乐和白沙壁画。东巴文字前边已经讲过。广泛流传在纳西族民间的纳西古乐,典雅、清纯、空灵,被称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活化石"。它由白沙细乐和丽江洞经音乐两部分组成,白沙细乐的纳西语叫“佰石细里”,为纳西先民凭吊战争中亡灵的“安魂曲”,曲调幽远深沉,忧伤缱绻,如泣如诉。白沙细乐相传是“元人遗音”,说是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时,为感谢纳西族的帮助而把随军的一半乐师留在了丽江,故又称“别时谢礼”。丽江洞经音乐为中原传入的道教音乐,它的珍贵在于保存了在中原早已失传的一些唐宋以来的辞、曲的音乐。如今,纳西古乐不仅天天在古城演出,还经常走出国门,出访欧美各国,被国内外众多学者和听众誉为“和平之音”“音乐活化石”。丽江壁画原有200多幅,现仅存50余幅于白沙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和束河的大觉宫之中。丽江壁画从内容到形式堪称汉、藏、纳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结晶,在中国绘画史上独树一帜。
纳西先人自古以来陆陆续续建立了100多座寺庙。福国寺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原为木氏家庙,名“安乐寺”,又名“解脱林”,明熹宗赐名“福国寺”。清康熙十八年改为藏传佛教噶举派寺院,为丽江最早的喇嘛寺。现大寺已毁,其余五凤楼及解脱林门楼迁至黑龙潭公园。
(图片来源于网络)五凤楼原名“法云阁”,是福国寺的藏经楼,因为从任何角度望去都有五个檐角,似五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所以俗称五凤楼。楼内的天花板上还绘有多种精美的图案。五凤楼融合了汉、藏、纳西等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此楼为三层木构塔式建筑,三叠八角,共有24个飞檐,高达20米,气势十分雄伟。楼基方正,结构对称,造型特殊。三层空间由下而上渐收,斗拱形式各异,体现出强烈的节奏感。檐角组成上翘曲线,使庞大沉重的楼顶显示出轻快的飞动感。这里不论是道观、书院抑或是街道、水系、桥梁等等,无不体现和包含了多元文化的融合。
丽江古城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了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随着丽江古城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历史上以经营茶叶、皮毛、药材等土特产为主的丽江古城,又华丽转身成为以经营旅游文化产品为主的5A级旅游景区。
参考资料:
文墨ABC.《丽江古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之旅》.自媒体
说云南.《中国的世界遗产:丽江古城》.自媒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