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新阳光,走向心智成熟之路
心理动力学(psychodynamic),又称精神动力学或精神分析学。精神分析论始于19世纪末,是奥地利著名医生弗洛伊德在治疗神经症及精神病的临床实践中创立的一种学说,后来发展为一种强调潜意识(无意识)过程对人的行为有决定作用的理论,也称深层心理学。根据心理动力学的观点,行为是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或激发的。
弗洛伊德之后的许多心理学家都在新的方向上采用了心理动力学模型,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既有继承,又有修正和发展,形成了心理动力学的不同视角。
视角1:驱力理论
意识和潜意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概念。意识是指个体能觉察的心理部分,是人类理智作用的表现。潜意识(也称无意识)包括个体的原始冲动、本能及欲望,它们受法律、道德及习俗的控制而被压抑、被排挤到意识之下,但依然存在并追求满足。在被压抑的本能与欲望中以性本能为主。
弗洛伊德把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称为力必多(libido),并将力必多假定为人类生命力的根源。性本能从幼儿时期就以口唇性欲,肛门性欲等形式存在。
驱力理论强调的是人格中“本我”的作用,将本能欲望看作是强大的驱动力。驱力理论的观察视角主要是期望和欲望,可与来访者一起探讨:他想要的是什么?他的期望和欲望是什么?
视角2:自我心理学
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的倡导者之一。她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只注重研究潜意识过程,而对自我的研究却有明显的不足。她认为,自我是人们借以了解本我和超我的一个媒介。强调要给精神分析的潜意识研究加上意识水平。她进一步论述和发展了弗洛伊德关于防御机制的理论,对自我进行深入研究。
防御方式是在生活中形成的,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家庭环境和人格。自我心理学的观察视角为防御方式,通过防御方式可以以对一个人进行纵向观察。
视角3: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理论是科胡特提出的重要理念观点,自体心理学自出现后,迅速成长为最重要的精神分析理论。
自体心理学理论聚集于自体的发展,关注自我关心、自尊和自恋是如何先于关心他人而产生的,以及自恋的发展如何反映着正常的发展途径。
自体与自我不同,自体更强调个体的体验。自体是对自己的体验所构成的主体。
胡科特用“自体客体(selfobject)”这一术语,来表达将另一个人所提供的、非个人机能的体验,体验为自己的一部分。母亲是孩子最重要的自体客体,孩子会把母亲所提供的体验当作自己体验的一部分。
自体心理学的观察视角为自尊。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可问来访者:你感到最羞耻的事是什么?你是怎么应对的?
视角4: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的关系。
客体关系理论强调早期婴幼儿阶段心理发展的重要性。早年与抚养者的互动会内化为孩子的人生体验,进而影响其成人后的各种表现与人际交往。
该理论认为,求助者一定会把儿童期内射的“自我——对象客体”关系投射成自己与咨询师的关系,而一名敏锐的咨询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反移情)来觉察求助者在童年和日常人际生活中形成的“自我——对象客体”,随后通过阐释、理解、分析或者抵御其存在不良问题的“自我-对象客体”关系,来帮助求助者获得领悟,实现发展。
客体关系理论观察视角是记忆和关系,在咨询过程中,可以问来访者:如何看待自己的父母?还可通过观察来访者与咨询师的关系,来了解来访者与父母、家人的关系模式。
视角5: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提出。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依恋理论认为,早期亲子关系的经验形成了人的“内部工作模式”,这种模式是人的一种对他人的预期,决定了人的处世方式。内部工作模式会在以后的其他关系、特别是成年以后亲密关系和婚恋关系中起作用。
大量的研究表明,早期亲子依恋的质量会对个体的人格和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研究者把婴儿的依恋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安全感不足是依恋出了问题,依恋理论的观察视角是安全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