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的是第三章 新教育营造书香校园的路径与方法
新教育实验对“营造书香校园”有一个简明的概念,是指通过创造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社会的形成。这个概念基本上讲清楚了书香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2007年,我们出版了名为《与崇高对话:新教育实验与书香校园建设》的操作手册,指导新教育实验学校开展新教育实验的书香校园建设。
的确,书香校园建设,在任何一个阶段的学校都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这是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养成的最关键的时期。我一直认为,学校,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师生一起阅读、实践、探索、求知的地方。没有阅读,就没有教育,当然也谈不上学校。记得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说过:“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① 可见,书香校园应该是作为学校甚至教育的基本活动和本质特征。
具体而言,新教育所倡导的书香校园建设行动,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在全时空状态下,全员共同参与,以全息思维方式打开的全领域阅读实践。因此,营造书香校园需要在阅读空间构建、阅读主体培塑、阅读资源建设、阅读活动开展和阅读评价跟进等多个维度系统化演进。
一、优化阅读空间
(一)打造一间书香弥漫的教室
对于师生来说,生命中许多宝贵的时光都是在教室里度过的。新教育人认为,教室是一个创造奇迹、上演故事的地方。
在教室这个空间,“适合孩子的”和“孩子喜欢的”书,是不可或缺的伟大事物。守住一间教室,带着孩子们穿越在伟大事物之中,吻醒故事和经典,编织诗意的生活,每一个生命就会伴随着岁月走向丰盈。
缔造一间具有书香气息的教室,至少要在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营建氛围浓厚的阅读文化环境。将书香元素作为完美教室文化建设的重头戏,充分发挥环境对学生阅读的唤醒功能,在耳濡目染中,“使读书成为每个孩子最强烈、精神上不可压抑的欲望”(苏霍姆林斯基)。如在教室四周墙壁呈现读书的名言警句、师生共读宣言,设立好书推荐海报、学生阅读成果分享展示区等。
二是配置高品质的班级书柜(图书角)。理想的班级书柜应做到书目精心筛选,核心学科老师都有推荐书目;图书质量高,类别齐全;图书按主题和难度等级进行分类,并把每一类书放在相应的格子(盒子)里;生均数量不少于10册,且不断更新;有规范的借阅公约和学生阅读记录;书柜有独特的名字,外观整洁,布局合理;学生自主管理,有创意。西安市高新区第四小学通过班级“家委会”,开展“花10元钱帮孩子读X本书”行动(X就是班级人数),满足了学生自由阅读时对优质藏书的需要。
三是重构适合团队合作、独立学习、同伴切磋的阅读空间。主动适应学校成为学习中心、教室成为学习工作室的未来教育趋势,有意识地重新设计教室,增加可以在教室内进行的学习形式。如改变秧田式桌椅排列方式,开辟阅读区角,在幼儿园和小学中低年级搭建阅读小帐篷等。
四是留出充足的阅读时间。真正迷恋上好书的孩子,阅读就是精神生命的深度娱乐。而对好书的迷恋,需要充分的时间做保障。时间都是挤出来的。如不少新教育实验学校每天安排20分钟的晨间自由阅读,30分钟的午间整本书静读,每节课开始时安排3至5分钟的阅读分享,课后延时服务安排专门的阅读时段,将自主阅读作为每天的家庭作业,每周开设1至2节阅读课,每学期用一周左右时间举办读书节等,用看似七零八落的时间,汇聚成浸润书香的时间长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