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特的一生》·Day17-23·“事件·时间日志”
- 2019-02-22《奇特的一生》·Day21·“事件·时间日志
- 2019-02-25《奇特的一生》·Day24·“事件·时间日志
- 2019-02-26《奇特的一生》·Day25·“事件·时间日志
- 2019-02-18【《奇特的一生》·Day17·“事件·时间日
- 2019-02-19《奇特的一生》·Day18·“事件·时间日志
- 2019-02-24《奇特的一生》·Day23·“事件·时间日志
- 2019-02-18《奇特的一生》·Day17·“事件·时间日志
- 2019-02-20《奇特的一生》·Day19·“事件·时间日志
- 2019-02-21《奇特的一生》·Day20·“事件·时间日志
【《奇特的一生》·Day23·“事件·时间日志”(8)】
这是“崔律精时力之100天挑战《奇特的一生》阅读”系列,今天是2019年2月24日。
一、原文:
P74
基本工作的时间也要计划一番:备课、生态学、昆虫学及其他科研工作。第二类工作的时间一般要比第一类多10%左右。
他完成计划的精确程度,每每使我惊诧不已。有时自然也有预计不到的情况。1938年的年度总结中,柳比歇夫写道,第一类工作没有完成,差28%:“主要的原因是奥丽雅和瓦丽雅病了,结果同人们打交道多了。”
他的时间好像是物质,不会无影无踪地消逝不见,不会消亡;它变成了什么,总能查得出来。由于做了统计,他获得了时间。这是最实在的收获。
二、我的阅读日志:
1.柳比歇夫的第一类工作是指中心工作和例行工作。第二类工作是做学术报告、讲课、开学术讨论会和看文艺作品。本段称作“基本工作”,是比第一类中心工作的时间要多10%。
对于我来说,工作相关的就是工作时间,文艺作品会认为是业余时间。不同的是,柳比歇夫把第二类工作看成是自己可支配的时间,主动利用的积极性更强。
2.计划之外的情况难以避免。柳比歇夫的计划并不是都能100%完成,比如说1938年的年度总结中,柳比歇夫因为两个孩子的生病,第一类工作没有完成,差28%。
计划之外的情况我们无法预料,除了按照以往经验制定计划,还要考虑到不可控的其他因素,因此,做计划时可预留5-10%的时间。
三、崔律的阅读指引:
(小作文)我的时间是……
本月记录551小时,睡眠175小时,平均每天睡眠8小时,平均每天陪伴宝宝5.4小时,学习4个小时,然后才是工作花费的时间。
当然,工作时间偏少是因为春节期间,但是说明了自己的时间是海绵,还可以挤出不少学习时间,所以说没时间都是借口。
睡眠的时间是足够的,问题在于频繁起夜,导致质量不好,可以继续优化。
陪伴宝宝的时间够多,也给予比较多的关注。当然参杂了“服务”于他的各种杂务时间,不是单纯陪他游戏时间,有时候也会耐心不足,雷霆咆哮。
另外,假期休闲娱乐所用时间偏多,包括购物,其实有很多是可以通过清单来消除的。
我的时间是弹簧,我若放松警惕,他就越来越强。我若加强自我管理,他就越来越弱。
【《奇特的一生》·Day22·“事件·时间日志”(7)】
这是“崔律精时力之100天挑战《奇特的一生》阅读”系列,今天是2019年2月23日。
一、原文:P73
(柳翁自述)
制订年度计划或月计划时,不得不依靠过去的经验。例如我计划要看一本什么书。根据老经验我知道,我一小时能看20~30页。我就根据这个老经验来制订计划。至于数学,我计划每小时看45页,有时更少。
所有看过的东西,我都要仔细研究。怎么研究?如果一本书谈的是我不大了解的新东西,我就尽量做摘要。凡是比较重要的书,我都尽量写一份评论性的简介。根据以往的经验,需要做这些工作的书,可以定出一定的量。
如果认真办事,实际工作时间对预定工作时间的误差一般为10%。需要做摘要评论的书,常常没有完成预定的数目,落下很多。兴趣往往转到别的事情上去了,欠了很多债,一下子还清又不可能,结果就完不成计划。有时候,完不成计划是由于工作精力暂时衰退。完不成计划也有外界的原因。但不管怎么样,我知道,我的工作有必要做计划。我以为,我所取得的成就,有许多是靠了我的方法。
二、我的阅读日志:
重述信息:柳比歇夫制订年度计划或月计划时,主要是依靠过去的经验。凡是他看过的东西,她都会经过仔细研究,比如说做摘要或写简介。
最厉害的是,他实际工作时间与预定工作时间的误差一般为10%。
为什么他的误差这么小呢?而我们对于完不成的计划,总有那么多的外界或内在原因呢?一是我们对自己的经验总结不足,二是精力不足或其他干扰因素,三是对于时间记录的方法,我们尚未真正掌握。
联系经验:我只是给自己定了阅读时间,比如说晚饭后2个小时,我无法准确估计自己1个小时能够阅读多少页,也没有把每周每天阅读的书籍固定,而是沿袭一贯随性阅读的习惯。
昨天参与了一场读书会活动,一位同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就坐在我的旁边,桌子上放的一本《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思维》,在他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时,我随手翻阅了这本让人望而却步的书,里面做了很多笔记,一个概念,一句话,都有详细的注释。他只是分享了书中的引言部分,从战略的概念到战略的意义,看似很简单的内容,但是思路特别清晰,分享的过程中引经据典,好像是拿着书说的似的,完全吸收了书中的精髓。
印象最深刻的是,文中引用了一句话,没有说明是谁说的,只是一句“古人说”,他就自行百度出这句话的出处,说这句话的人是谁,以及文章的来龙去脉,引申出一段精彩的历史故事。
我很好奇,他怎么能够对书中的名言和故事记得这么清楚呢,分享结束之后,便询问了他的阅读方法,他说很简单呢,我看书很慢的,但是很较真,遇到不懂的就想打破砂锅问到底,直到弄明白了,故事和逻辑也就记住了。
原来,他是一个善于提问的人,也善于自己寻求答案,并且做读书笔记。
于是我开始自我反思,书一定要读的很快吗?书一定要读的很多吗?做笔记局限于书中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吗?
有时候,不是这本书写的有多好,而是自己能够消化的有多少!
除了做摘录,写笔记之外,与分享与他人分享读书心得,碰撞新的火花,也是实现知识跃迁一种的方式。
【《奇特的一生》·Day21·“事件·时间日志”(6)】
这是“崔律精时力之100天挑战《奇特的一生》阅读”系列,今天是2019年2月22日。
一、原文:P72
无话可说,这自有它的道理。因为每个小时都是生命的一部分。这个小时和那个小时都是平等的,每个小时都要结算。
结算同时也是对计划的总结。一总结马上提出下个月的计划。举例来说,1965年9月的计划包括哪些内容?规定:10天在新西伯利亚的学院里讲课,18天在乌里扬诺夫斯克,2天花在路途上。接着是哪一项工作要用多少多少小时,巨细无遗。比如,写信24封——38小时。开出必读书单。在照相时要干些什么。要给谁写一份评语。
与学院里的职务有关的工作,也要做个计划,参考以往的经验,把时间大致安排好……
(柳翁自述)
制订年度计划或月计划时,不得不依靠过去的经验。例如我计划要看一本什么书。根据老经验我知道,我一小时能看20~30页。我就根据这个老经验来制订计划。至于数学,我计划每小时看45页,有时更少。
二、我的阅读日志:承接前两天的片段,这一段落柳翁讲了时间记录的作用——每一个小时都是平等的,都要结算。
结算的作用是对计划的总结,对照前期的计划,检查自己的完成情况,总结自己的时间利用经验,以便更好的制定下周或者下个月的计划。
联系个人实际,年初见到很多牛人立的flag,都是每年阅读300本或者100本书,于是也给自己定下了100本书的目标,但是1月份2月份,自己的完成率只有10本,于是开始调整自己的阅读计划,和每天的阅读时间。
三、崔律的阅读指引:
【《奇特的一生》·Day20·“事件·时间日志”(5)】
这是“崔律精时力之100天挑战《奇特的一生》阅读”系列,今天是2019年2月21日。
一、原文:P71
除了第一类工作,第二类工作的统计也是同样的详细。为什么要这样精打细算,就比较难解释了。文艺作品的阅读花了23小时50分。有什么必要开列出来,一一计算呢!其中:“霍夫曼,238页——6小时”;“米里尔斯基论霍夫曼——1小时30分”等。
接着是8本英文书,共计530页。
写了7封计划内的信。
报纸杂志看了多少多少小时,给亲人写信花了多少多少小时。
这样详细,可以说是多此一举,但我已经学会小心谨慎,避免匆匆忙忙做出结论。我相信,柳比歇夫的一切都是有道理的,不过他的道理,人家并不是永远都能明白的。要是没有好处,只会浪费时间,他总不会年复一年地进行时间分析。
然而,事情还是弄清楚了。要采用这种方法,必须知道一切有效时间,洞察时间中一切曲里拐弯的地方和空白点。这个方法不承认有什么不能利用的时间。所有的时间一视同仁,一样宝贵。对于人,不应当有什么坏的、无用的、多余的时间。也没有休息的时间。所谓休息,是两种工作的交替,就像是正确的田间轮作制。
二、我的阅读日志:
I:前面讲到柳比歇夫的工作时间统计案例,本节讲的是业余时间的记录案例,比如说阅读文艺作品、英文书、写信、看报纸杂志等,时间计算的准确,并坚持进行时间分析。
柳比歇夫对于时间是一视同仁的,工作和业余时间一样宝贵,两种工作交替对于他来说就是休息,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田间轮作的方法。
轮作的原意是指同一块田地,按照季节顺序或年度轮换种植不同作物,这样有利于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那么,时间利用也是这个道理,长时间从事工作研究之后,换做阅读或写信等休闲的方式,能够让大脑得到放松,内心得到滋养,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轮作的方式既保证了较高的工作效率,又充实了个人生活。
三、崔律的阅读指引:
我今后应用“田间轮作制”的实践计划:
A1:我自己也比较喜欢这种轮作的方式,一项工作结束之后,走动走动,起身打水或者放空一回儿;工作一天了,回到家看书,累的时候看文艺作品,精力充沛的话看致用类的书籍,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本身就是在充电。
【《奇特的一生》·Day19·“事件·时间日志”(4)】
这是“崔律精时力之100天挑战《奇特的一生》阅读”系列,今天是2019年2月20日。
一、原文:P70
我们还可以随便拿哪一项继续分析下去,就拿第六项吧——日常参考书:《生物学》——12小时。这12小时花在什么上面,一目了然,误差不超过1分钟。
1.陀布尔让斯基《人类的进化》,372页,看完(共16小时55分)
——6小时45分
2.亚诺什·卡罗埃《动物有没有思想》,91页
——2小时0分
3.P.贝尔格的手稿
——2小时0分
4.聂考洛·奥斯维尔陀,17页
——40分
5.拉特纳的手稿
——1小时30分
合计
——12小时55分
大部分学术著作都做了摘要,有的还做了分析研究。所有摘要和评论都规规矩矩地装订成册。这些用打字机打的合订本,犹如读书总结,是他融会贯通了的知识的存放处。只要翻一下提要,就可以记起某本书中需要的东西。
柳比歇夫有种罕见的才能——随便哪本书的作者,凡有独特的见解,他都极善于汲取。有的书,一张纸就够;某些大部头书,需要几张纸来归纳。它们的精华同它们的厚度怎么也不相称:大量的插图、表格、附页、书皮……
二、我的阅读日志:
1.从柳比歇夫看《生物学》这本书所花的时间统计来看,十分精确,误差不超过1分钟。反观自己,目前时间统计还未精确到分钟,昨天对于统计的项目做了优化,合并了一些子项目,目前是以子项目来统计时间。比如说阅读这个项目,我没有细分读什么书,读多少页,单纯统计阅读花费的时间。
2.关于学术著作的阅读,还专门做分析研究。研究总结之后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并采用多样的形式记录:图表、附页等。
读书笔记的问题,我目前使用的是彭小六的九宫格做笔记,特别好的书籍才会考虑写成读后感,当然,由于没有明确目标,读后感写得也比较随意。便签读书法是一个很好的阅读方法,参加《奇特的一生》100天便签训练营,我才感受到它的妙处。按照我的读书习惯,我很容易忽略一些细节,往往为了追求速度而缺乏深度。
自己想过做思维导图,前两个月学着画了3本书的思维导图,没有系统的学习如何使用思维导图这个工具。
【《奇特的一生》·Day18·“事件·时间日志”(3)】
这是“崔律精时力之100天挑战《奇特的一生》阅读”系列,今天是2019年2月19日。
一、原文:P68
我们随便拿一天的日记来做例子——1965年夏季的一天:
索斯诺戈尔斯克。0.5。基本科研(图书索引——15分,陀布尔让斯基——1小时15分)。分类昆虫学,参观——2小时30分,安置捕捉器两个——20分,分析——1小时55分。休息,第一次在乌赫塔河游泳。《消息报》——20分,《医学报》——15分,霍夫曼的《金罐子》——1小时30分,给安德朗写信——15分。共计8小时35分。
整个一天的活动,直至看报,都经过分析,分门别类登记上了。
怎么是“共计8小时35分”?从记录看,这仅仅是第一类工作时间的总数。其余经过计算的时间是第二类工作或其他。每天只合计第一类工作的时间,然后再把一个月的加起来,就拿这个1965年的8月来说,第一类工作的总时间是136小时45分。其中又包括哪些项目呢?请看吧,一切情况在每月小结中都有说明。
基本科研——59小时45分
分类昆虫学——20小时55分
附加工作——50小时25分
组织工作——5小时40分
合计——136小时45分
“基本科研”这59小时45分包括什么内容,用在什么上了?
1.分类工作——《分类法的逻辑》报告草稿
——6小时25分
2.杂事——1小时0分
3.校对《达达派研究》——30分
4.数学——16小时40分
5.日常参考书:《里亚普诺夫》——55分
6.日常参考书:《生物学》——12小时0分
7.学术通信——11小时55分
8.学术札记——3小时25分
9.图书索引——6小时55分
合计——59小时45分
二、我的阅读日志:
I重述信息:柳比歇夫的日记,一天之中他记录了所有行为事件,共计8小时35分。经过分门别类(基本科研、分类昆虫学、附加工作和组织工作),进行了时间统计,并将基本科研细分为9个小项统计时间。
A1联系经验:反观自己,atimelogger分为12项,只有工作、家庭和娱乐进行了4项细分,其他的行为事项并没有细分,整体上来说,时间统计不够细化。
A2规划应用:基于自身实际情况,继续优化时间统计事项。
如有需要,具体项目以时间长度衡量,进行流程化。比如写便签的流程所用时间:
1.阅读片段——2分钟;
2.思考——8分钟;
3.重述信息——5分钟;
4.联系经验——5分钟;
5.规划应用——5分钟;
6.检查——5分钟;
7.打卡——1分钟;
8.阅读他人日志——5分钟。
合计36分钟。
【《奇特的一生》·Day17·“事件·时间日志”(2)】
这是“崔律精时力之100天挑战《奇特的一生》阅读”系列,今天是2019年2月18日。
一、原文
P67
计划的复杂性在于如何安排一天的时间。他决定,用去的时间应该同他从事的工作相称。也就是说,比方写一篇有独特见解的论文吧,占用的时间既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
计划就是挑选时间、规定节律,使一切都各得其所。头脑清醒的时候应当钻研数学,累了便看书。
应当学会不受周围环境的干扰,用在工作上的3个小时应当是真正做工作的3个小时,不想不相干的事,不听同事的谈话,不听铃声和笑声,也不听收音机……
这个方法之所以能够存在,是依靠经常的计算和检查。没有计算的计划是盲目的计划,就像某些研究所那样,光会做计划,却不去操心这计划能不能完成。
应当学会计算一切时间。
他把一昼夜中的有效时间即纯时间算成10个小时,分成3个单位,或6个“半单位”,正负误差不超过10分钟。
除了最富于创造性的第一类工作外,所有规定的工作量他都竭力按时完成。
第一类工作包括中心工作(写书、搞研究)和例行工作(看参考书、做笔记、写信)。
第二类工作包括做学术报告、讲课、开学术讨论会、看文艺作品,不属直接科研工作的活动都包括在内。
二、我的阅读日志
I重述信息:安排一天的工作计划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计划要挑选时间,工作要分类,一天的时间分成纯时间(3个或6个半单位)计算,根据不同时间段的精力值安排不同的工作。做工作的时候要专注,不被不相干的事干扰。
三、崔律的阅读指引:
联系自己的经验,在原文提到的做法中,自己做的赞的地方:
A1联系经验:自从使用了日清单之后,都是讲一天的计划三分成早中晚三个时间段。早上早起听课,上午精力较好,主要用于完成重点工作,中午打卡,下午做杂务,下班前回顾总结,晚上看书、做家务等。
另外学会计算时间的问题,柳比歇夫当然实践了一生,精于计算时间。我使用APP记录时间,目前比较简单,记录的项目不够细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