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概念
神功需九重零零二 知行合一

神功需九重零零二 知行合一

作者: 孟君_ | 来源:发表于2017-03-31 04:33 被阅读0次

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即是说“为楷模,建功业,创思想”这三件事不会随时间而消逝[1]。历史上就据此把那些集此三者于一身,即能把自己的思想兑换成当世功业且足以为人师表的人,称为“完人”。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完人[2]。王阳明,是其中的一整个,一副他故居的楹联写道:“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一篇文章必定无法深究怎样真三不朽,如何为万人师。这篇文章尝试着去理解的仅仅是王阳明庞大心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概念:“知行合一”

把自己懂得的道理落实为行动。

大三时因为《明朝那些事儿》第一次接触到“知行合一”这个概念。当时的我跟很多同龄人一样,对自己的现状是既不满意也不愿意接受的。但是又跟大多数人一样,我却根本就没有哪怕是思考一下为什么会不满意于自己的生活。

其实原因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热切期望着的的生活 - 终究我们并没有得到。
当然这种对更好生活的期望是我们最终拥有更好生活的根本原因,但是只拥有着这种期望却无法让我们真正活得更好。

不过似乎我们还有一线希望?因为我们还懂得很多道理:
“功夫不负有心人”,“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贪小便宜吃大亏”,“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多问为什么”,“寸金难买寸光阴”······(应该可以搞个大道理接龙)

这也就是最吊诡的地方,因为这些道理好像除了在我们痛苦懊悔之时起到一点自我安慰的作用之外(比方说错过了机会就安慰自己说是因为没有好好准备云云···),好像并没有什么卵用。
于是我们不禁会问:“道理我都懂,可是结果好像跟道理里面的不太一样啊?”
这才引发了时下很多人喃喃道:“知道了很多道理却依然不过好这一生!”

问题是:你以为你懂了,可是你真的懂了么?就算你真的懂了一些事情,那么谁又曾告诉过你“明白了制造原子弹的原理你就真能造的出来原子弹呢”?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不过好这一生”是因为其实我们对于概念的理解肤浅又片面,除此之外更关键其实是:除非拥有通过意念改变现实的特异功能,否则,仅仅“懂”这个事情,不解决任何问题。因为,生活的改变依赖且仅依赖于行动以及由此开始的连锁反应。而懂了,就是仅仅是懂。

这时如果从行动的角度再去审视自己的生活会发现,其实绝大多数被我们懂得并认可的道理同时也并没有被践行。这是不是就是一种知道,却做不到的状态的呢?我们是不是正处在甚至长期依赖一直处在一种“知行不合一”的状态之中呢?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改变生活的方法好像已经清晰了起来: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的“知行不合一”转变为“知行合一”。去践行这些道理,不就可以让生活发生好的转变了么?

虽然这个转变很艰难,但我们似乎已经有了努力的方向。
这个时候“知行合一”,即“把自己懂得的道理落实为行动”是一种对自己的要求,是一种追求更好的生活必须要达到的状态。

真知即是行。

既然确定了要从“知行不合一”转变为“知行合一”,那接下来就是去行动了吧?
可是,我们要往“知行合一”去转变是有一个大前提的,那就是:我们真的知行不合一么?
要记住,厢房的钥匙可开不了大门的锁。当我们瞄准方向准备奋力前行之时,不妨再问多自己一句:钥匙找对了么?

所有的生物,都是趋利避害的,人也不例外。
而所谓的趋利避害在行为上表现为人们只会去做自己认为对自己最“好”的事情。在每一个场景中具体体现在人会本能的选择对自己最好的选项;就算当选项里没有“好”可以选择时,人也会自然地选择那个最不坏的。
而这种不断做出最优选择的行为所体现出来的就是每个人背后的价值观,即我们真正相信着的事情。这种信念会物化为一个个行动,一个个选择 - 它是我们所有行为的唯一驱动力。

也就是说,我们真正相信的事情最终一定会表现为行动。或者反过来也成立:我们之所以做出某一个行动,一定是因为我们深信着其背后的价值观。行动与认真相互印证,这说的不就是知行合一么?

是的,“知行合一”确是对这种状态的描述,这其实也是世界上人类行为最普遍的状态。
不论是愚公移山,还是爱迪生改良灯丝,又或者今天我们谁又借给了某位朋友两万块钱···
人类所有行动的背后,都是我们深深相信的、甚至都不为我们自己所觉察的价值观。

再来看,“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不过好这一生”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仅仅是知道了一些道理,最多还夹杂着一些粗浅的理解。
而你最终没有去践行的唯一原因是在你的内心深处你从没有相信这些世人皆知的道理会最终改变你生活的轨迹。如果你真的相信,相信到无以复加如夸父相信自己追的上太阳的地步,道理就绝不会仅仅被知道,而是一定一定会被践行的。这就是所谓:

真知即是行。

那么为什么我们口头上甚至自我感觉上认可着某些道理的同时,内心深处却从来没有相信过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了解这些看似普通的“道理”到底是什么:

首先,这些看似世人皆知,从小我们就知道的“道理”实际上并不普通,它们其实是凝结着无数过往圣贤一生智慧并且已经被打磨到朴素的语言。
其次,智慧凝结为语言的时间,往往是发生在往圣们一生认知水平的最高点。也就是说,如果能穿越把他们说的“道理”说给年轻时的他们,那一瞬间他们可能也跟你现在一样,认可着这个道理并感觉自己明白了,然后然并卵啊。

然而,如果一句看似简单的言语可以口口相传历经千年竟一路上经得住时代变迁受得起岁月韧炼在今天依然矗立在你的生活之中,那么这个道理一路走来靠的就绝不是念起来顺口加上有教育意义,甚至也不是我们对传统的敬仰。它们可以流传到今天,只是因为这些凝结着无数过往圣贤一生智慧的语言真的有用!

又因为,年轻的往圣们终究会成长,最终他们不单理解并相信,而且会第一次在历史上提出某个深刻的“道理”。而其实,我们最终可能也会在一个相对较晚的时候真正的相信这些“道理”。
这才有李宗仁先生一声感叹:“如果人生是倒着活,即从80岁开始活到1岁,那么有百分之八十的人都将成为伟人。”

所以,我们之所以无法去践行,竟然是因为我们无法真正理解以致去相信这些被打磨到朴素的“道理”。正因为如此,也就必然无法与这些“道理”达成一种“知行合一”。
又因为所有人实际上是都是“知行合一”的,所以我们的所作所为实际上印证着我们正相信着另一套甚至有可能连我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其他东西。

所以,是不是这种无法抽离现状、不能践行真理的状态已然昭示着我们身处一个即使决意去行动也无法打开局面的“知与行”的死循环之中呢?我们的生活还会不会有转机呢?

知到极处便是行,行到极处便是知。

生活就是这样,解铃还须系铃人;“知行合一”带来的困境,最终还是得“知行合一”去解。

因为“年轻的往圣们”最终成为“圣人”时是可以理解并相信这些“道理”的。又甚至“百分之八十的人”是最终会理解并相信这些“道理”的。那么问题来了,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生的呢?

我们之所以会怀疑自己身处于一个“知与行”的死循环之中,是因为我们认为行动表现出的是“真知”,又因为“这种真知”不是“那种真知”所以行动终究无法改变。
这样的结论忽略了一个所有事物存在的基础 - 永不停止的时间。而很多时候,对一个事物问答的关键,就在于思考的模型中是否存在“流动的时间”。

因为我们实际所处的现实绝不不会暂停哪怕亿分之一秒,而“死循环”的成立,却是建立在一个暂停的时间截面之上[3]

时间是不会停止 - “知行合一”的着眼点也正在于此:
当你相信了一个东西,当相信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行动就会产生 - 中世纪欧洲人买赎罪券就是因为他们相信这样做可以在死后上天堂;而在践行的过程中,随着事物的不断发展,人是可以(可以不代表会去做)不断地收集信息并总结经验的,当这些新的信息与经验最终让你相信了别的东西或者相信了一种在原来相信的基础上稍作调节的东西,你的行为就是会发生改变 - 现在教会卖赎罪券还有人买么?

纵观古今中外,“知与行”在历史进程之中呈现出的是一种不断迭代,循环上升的状态。而且时间的跨度越长,活跃的证据就越充足。为什么呢?因为迭代是需要时间的!“相信”的积累,信息的收集,经验的总结,“真知“的每一次形成与迭代 - 这都需要时间!而在这种不断迭代的大格局之下的,是每一个个体“知与行”互为阴阳,共同变化的“认知行为正循环。”

可是就像有人说过的那样“历史之所以改变,不是因为上一代人接受了下一代人的思想,而是因为上一代人都死了。”所以时间的长河中历史虽然前进了,但却并不是因为每个人最终都完成了蜕变。冰冷的现实是,因为是人生是从0到80岁,80%的人都最终活成了想买后悔药的人。
而这些人的生活之所以一潭死水长期得不到改变,只因为他们缺少了启动“知行正向循环”的基本要素:思考或者行动。

他们要么没有思考的能力:不思考就不能从自己当下的行为中得到信息与经验;要么就缺少行动的勇气:不践行就只能留在以前的“知行”轨道之中原轨道循环。他们可以很努力,但是却永远不会有突破。

当然,还有一种人最终没有成长,是因为他们太聪明了。他们把聪明才智都用在了一个地方 - 寻找更好(简便)的方法,结果这样一来他们就不断地否定着以前的方法,而不会相信其中任何一种。找方法占用了他们所有的时间,从而没有任何机会践行。又因为他们实在是太过聪明,最终他们会意识到他们找到的最好(简便)的方法居然是他们所无法使用的 (20岁拥有巨额财富最简便的方法不就是有着一个拥有巨额财富的爸爸么?)。然后自然而然的回到了自己原来的日子。他们以为自己想明白了,可是一路“想”来错过太多本可以去践行的机会;以为自己知道了,可是可曾知晓过陆游曾示子“绝知此事要躬行”?

最终,他们所有人,从未能也体会到“知与行”循环更替、迭代上升所带来内心的满足与生活的改变。

而所有改变的人,不过都是看着自己手中那些相似又略有不同的道理,带着思考践行,“知与行”在过程中合为一体。他们会在一次次循环的过程之中完成积累、变的锋利、迭代升级,把许许多多你不曾想象过的东西赋予你的生命。

这也正是阳明先生所说“知到极处便是行,行到极处便是知。”

要知,更要行。


本期思考:

对思考方式的思考与调整算不算是知行合一呢?

往期内容:

零零零. 大千世界

零零一.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1. 《左传》-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2. 这个说法还有两种,一种是孔子,王阳明,曾国藩;一种是诸葛亮,王阳明,曾国藩。

  3. 无奈的是人们习惯以按暂停键的这种方式来思考问题,然后造成认知偏差。

相关文章

  • 神功需九重零零二 知行合一

    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即是说“为楷模,建功业,创思想”这三件事不会随时间...

  • 《傲世九重天》第八章 金血玄参

    九劫九重天神功口诀,楚阳早已经熟极而流,倒背也不会有任何错处,但现在却不能修炼! 因为九劫九重天神功,有一...

  • 神功需九重零零一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我是在最近这一年才遇到这句话的,然而其实我也并不认为早一点“仅仅知道这句话的存在”会对我的生活产生有实际意义的影响...

  • 神功需九重零零三 寸金难买寸光阴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常被我们用来形容时间的可贵。但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类正确的不能再正确且...

  • 神功需九重零零零 大千世界

    世界缘何不同 几天前看古典这样讲过:拍照时镜头可以举高一点,也可以放低一点,就是不要放到你正常的高度拍,因为那是你...

  • JS中的构造函数,原型,原型链,继承

    如果你不是张无忌,有九阳神功护体,那么乾坤大挪移的确不是一炷香的时间就能练到九重的。 记得几个月以前还是看不懂高程...

  • 【读书清单】白说(八):人人都该读点《道德经》

    01 何谓“道”?“首”即脑袋,代表思想,“走之”即行动。有想法需付诸行动,有行动需伴之思考。——知行合一,分寸相...

  •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致良知需实修,知行合一 王阳明认为致良知,需要知行合一。他强调了修养和践履的统一,认为致良知是实修的工夫,要老老实...

  • 学与习之异与同。

    学,面对的是未知,需虚心、慧眼直面迎之。 习,面对的是已知,需诚心、躬身一意行之。 知行合一,学即习之始,习之学之成。

  • 葵花宝典

    终于找到葵花宝典秘籍了 欲练神功,挥刀自宫; 若不自宫,需找专供, 佐以花酒,内外齐通。 练气之道,不外存想导引,...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神功需九重零零二 知行合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gjx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