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一整天都在写一个分享的内容。
分享大概是三个礼拜之前定下来的,当时自己选了三周,想说时间够了,但拖延症犯了,一直没有完成。
这一周也有各种理由没有开始写这个内容,一直拖到今天,原定的分享日,结果内容还是没有写完。
分享是剑飞老师提议的,他说选我最擅长的内容分享就好。我下意识地想,那就写策划文案相关的内容吧。但是在写的过程中,我不断在质疑这是我最擅长的吗。
因为我发现我自以为了解和清楚的,其实未必。
看一眼电脑上的统计,今天5小时左右,打了7000多字,正式的文本只留下了2000多字,相当于说2/3的内容被废掉了。到下午5点多,工作来了,分享内容完成不到一半。
我终于放弃,和剑飞老师沟通说,今天完不成了,下礼拜再做分享。
也还是不甘心,刚刚边做事,边拿着笔写写画画,想把想不清楚的地方再梳理一下,却觉得思路好像堵住了,写不下去。
最后改变计划,明天继续写,一定要把整体内容写完,下周的时间做调整和补充,并增加案例。
2
我最近经常会有一种感觉,好像我并不了解自己,那些自以为的,并不是真的。
做了这么多年策划文案,起码的文本表达,应该是OK的吧,突然好像不会写了。
做了这么多年传播,用户洞察和沟通,还可以吧,突然好像都看不懂了。
今天写分享内容,一直在想我是给小伙伴看的,说文案思维,不说技巧,我自以为这是我的优势。因为我从不觉得自己文笔好,能做下来,是逻辑好,能够想到背后一层。写下来分享给大家才是有价值的,写着写着又觉得不对了。
挫败感好强啊~
3
今天想到一句话,真实的沟通,发生在接收者的大脑中。
所有的沟通,并不由我们的诉说决定,也不是我们面对面说或者记下来就算的。
真正的沟通,是由听者对信息的接收量决定的。
同样的一本书、一段话,每个人得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
一对一沟通,还可以不断交换信息,减少信息盲区。
但分享、文案都是一对多的沟通,每个听者都在各自的位置上,带着各自的有色眼镜看世界。
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会有噪音干扰,会有信息流失,会被多重解读,会被曲解,会被无视……
那些“幸存”的信息,进入听者大脑,被他理解,与他发生关联,沉淀在他的脑海里,才是真实的有效沟通。
我想表达的不重要,我写的内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方听到了什么,脑海中留下了什么。我要做的是尽我所能让沟通信息,尽可能完整传递到目标听者的脑海里。
好了,面对问题,继续修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