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qū)舍,吾终奈何?”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jiǎn)。何少何多,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差。
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yōu)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zhěn)域。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
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河伯曰:“然则何贵于道邪?”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
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蹢躅(zhí zhú)而屈伸,反要而语极。”
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十行采集:
1.“反衍”和“谢施”两个哲学术语,意思是事物是反复不断变化,且向相反方面转化,新陈代谢是宇宙间的规律,这是此文比较深刻的哲学思维。
2.王安石《如归亭顺风》说:“人生万事反衍多,道路后先能几何?”
3.世上的万物是一样的,怎么能去论它存在时间的长与短呢?物有死生或终始,它能终而又始,甚至其终即是其始,因此是不堪执着的。
4.文中用马急驰来比喻事物的生长、变化、发展,这世界没有动了而不变化的,没有一刻是不在移动的。所以,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即按自身天性生息变化。
5.懂得大道的人必定通达事理,通达事理的人必定明白应变,明白应变的人必定不会因为外物而损伤自己。他们明察安危,安于祸福,慎处离弃与追求,因而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伤害到他们。
6.懂得了道就能通晓事理,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按照道去做,也就是顺应自然,而不是人为,这样才能“莫之能害”。
《道德经》说“人之迷,其日固久”,人的迷惑于祸、福之门,而不知其循环相生之理者,其为时日必已久矣,只有返归大道的要冲方可谈论至极的道理。
7.庄子真诚地希冀我们谨守天真之本性,不要用造作来破坏物理,不要牺牲德行去谋求好名声,谨守天性不使失去,复归自性、本性。
8.河伯、北海若的问答要义:
第一番回答要见大。第二番不可忽小。第三番小大齐同。第四番何者当为,何者当不为。第五番则为与不为一齐放下,无方自化。第六番知道者超然物外,天人何所分别。第七番自然者是天,作为者是人,故不可以人灭天,不可以故灭命。
七番层层递进,结语为返归其真,渐引渐深。人类真应该返归大道,返璞归真,迷途而知返。
一行精华:
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
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
触动,反思,改变:
《秋水》的主旨与《齐物论》一致,在齐物齐论之外,更强调了万事万物都是一个大循环,终就是始,死就是生,相反相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稍稍领悟这个道理,就能在实际生活中少一些暴躁和冲动的负面情绪,多一点云淡风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