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曾读到过这样一句话:心若无处栖息,在哪里都是流浪。读完《撒哈拉的故事》似乎更加懂得这句话背后的含义。
对于半生流浪的三毛来说正是如此,有谁曾想过某天在书角的一瞥,竟然找到愿将半生托付的地方。
“我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她毅然决然踏上那片土地,所幸的是,在那有痴情荷西在等待守候。
三毛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位传奇的女子,果敢追求自己所爱-爱情、自由,不愿依附更不愿将就,活出自我。不同于张爱玲的娇嫩与细腻,其身上更多的正像是沙漠一般,坚韧而粗矿,抱着一副更广大的胸襟容纳周遭,接受自己。
面对寂寞大风吹起无尽黄沙,高远的天空与沉厚雄壮的大地相辉映,在鲜血染红的沙漠中,她感受到沙漠的凄怆、孤独,像是很久隐藏于心底的哇那份期盼,在那一刻与此景完全融合为一体。
我知道,那时沙漠与她早已融为一体,她找到长期所寻找的心灵归属之地。
一副头盖骨,一把芹菜,只要他在。这便是三毛的婚礼,也是撒哈拉给予自己第一份美好的回忆。
然而事情并非完全美好,可以想象在沙漠那样贫瘠之地,更多会给人带来心灵与身躯的双重拷问。一切并没有如梦中所期盼的那样美好 在梦与现实之间存在一条明显的裂纹。
当地人是未开化,愚昧的,女性生下来便是为了生育,到了年龄变回由家长安排嫁给素未谋面的人,接着接受非人忍受的婚礼习俗,一代代女性在车轮一样的人生中结束自己的一切。
社会是动荡而人只能被动接受,尽管渴望所谓的独立,但一切不过是虚伪的政治阴谋。人如草芥般被揉拧。在如此动荡下,文明似乎从未到达,他们所能做的,唯有保全自己的生命。至于“独立”、“和平”这不过是两个苍白的字眼。
三毛一度感到无力,她所能做的只是教周围女子认识文字,治疗简单疾病。她曾失望、痛苦过,但看着这些人以自己方式生存于沙漠之中,渐渐懂得:
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
他们生于、长于此地,无选择只能顺从。并不能称之为懦弱,一切就像是自然生存法则。这是一辈子的归宿。
“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我的解释里,就是精神的文明”她最终找到自己的答案。
半生流浪,终此停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