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6篇—短评

作者: 建铭_2c63 | 来源:发表于2019-03-30 22:19 被阅读165次
    小说6篇—短评

    周大新的中篇小说《瓦解》

    一篇极端事件而演化的家庭伦理悲剧。女儿万芹大胆超前的择偶理念与父亲老万腐朽封建家族观念之间的矛盾冲突,造成了不可调和的对立、碰撞。万芹在明知不能与男友结婚的情况下,主动生下她俩的女儿。在九十年代思想意识日趋开放的时期,她的作法或许能够得到一些年轻人的理解和支持,但在相对思想封闭的农村,这种大胆叛逆的举动会遭到大部分人的嘲弄排挤诋毁,对于注重家族荣誉的老万所带来的压力是巨大难以承受的。但像老万那样残忍地将外孙女残害确实是个极端的个例,作者无疑是将这种矛盾冲突,有意戏剧化尖锐化。究竟是什么动力促使老万采取如此令人发指的恶行,小说中多处的心理活动,说明老万是出于为拯救家族的道德名誉,这种举动令人心惊肉怕,面对幼小的生命毫无自制能力的外孙女竟能痛下杀手,暴露出人灵魂中残忍的本性,那恐怖的场景令人不寒而栗。将外孙女推入地窖的一刹那,老万也表现出后悔自责,看到外孙女残疾的躯体“震开了绑缚在他心中的大团温情和心痛”,但此时的自责和忏悔与他所犯下的罪恶相比是多么无力和虚伪。他的恶行终将被所有亲人不能原谅,并种下无法弥补的伤痛和仇恨,老万成为孤家寡人,整个家庭由此瓦解。由此引发有关伦理道德的思考也在冲击和瓦解人们的思想观念,进而反思我们民族千百年来的家族荣誉观念,同时那些旁人的嘲讽难道对小女孩的遭遇就没有一点责任吗?

    陈忠实的短篇小说《日子》

    一对夫妇河边抬运石头的劳动场景,通过俩人对话折射出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生存状态。单调、繁重的劳动没有压倒男人,但当女儿没考上高中重点班几乎将他压垮。在这种平凡劳作的日子里,他们依然对未来抱有小小的希冀,通过对过往女子身段的评价,流露出他对美好事物是向往。通过对县委书记被双规事件的议论,表现出作为普通农民单纯的善恶观念。夫妻俩虽然对待一些问题看法有分歧,但农民淳朴的本质特征得以相互支撑共同度日,当追求的目标没能实现(他高考只差一点儿而落榜),却是心甘情愿的为求生存而忍耐,在艰辛的日子里煎熬。而与这些没有过高要求只求能过上好日子的淳朴农民相对应的是那些县里官员的腐败,一边是辛苦的劳作,另一边是官员们的挥霍行为,以此形成鲜明的反差。黄土地常年辛劳的广大农民的这种日子还能改变、会有出头之日吗?

    当然这对夫妻安于现状的思想观念也是不足取的,每日重复着单调的劳动已有十六七年,外面的世界对于他们似乎很遥远不适应,小农意识的保守不思进取的惰性深深地禁锢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甚至想让女儿也子承父业,即可怜又可悲,千百年来下层农民的生存困境甘愿忍受劳苦的日子还会无休止地延续下去吗?

    伊丽莎白.拉文斯卡娅的短篇小说《他想要什么》

    一个荒唐的故事,一个献身艺术的年轻女画家不可思议的经历。他想要什么,这个“他”所指是谁?是她爱慕的艺术家,还是那个恶棍小伙子。女画家在火车上的厄运,那个与她对座的小伙子想要什么,他真正用意显然不是她的艺术作品,而是与艺术无关丑恶的肉欲和贪婪。但姑娘对艺术的追求纯净吗?她追求的动机能够超出世俗欲念达到纯粹的艺术境界吗?显然姑娘自己也很迷茫,她只沉醉于对艺术家的爱情渴望和浪漫的想象之中,对艺术真谛的认识还很浅薄。为艺术献身,为了挽回自己的艺术作品——两幅画,竟然荒唐地演变为献出了自己的贞洁,委身于那个恶魔,作者用黑色幽默的方式讽刺了女画家因遭遇而妥协所付出的可悲代价和所应承受的必然结局。

    用世俗眼光来判定艺术品,用暧昧的情念和欲望来获取艺术家的情感交往,这种危险的交换,最终将艺术沦为庸俗化可悲的境地,所能得到的只能是欲望的发泄和对艺术的践踏和亵渎。

    程波的短篇小说《寻找李眉》

    隐喻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关注并且试图追寻自身状态的意识活动,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时空错位、人物转换,似梦幻与现实交错,李眉是否确有其人,充满神秘感。紧随男主人公飘忽不定的行踪,小说结尾交待李眉竟然是他朋友的女友——待嫁的新娘,这显然与男主人公通信的李眉毫无关系。而他去海城寻找李眉的经历仿佛是一场梦境——他仍在山城并未去海城,极具悬疑色彩。一系列荒诞经历可以理解为主人公压抑所带来的焦虑心理,潜意识与显意识相互切入处于迷离状态。人的心理意识活动往往处于流动难以捉摸,思绪的混乱跳跃往往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分不清真实性,甚至会演变成脱离逻辑性的荒诞事件。事实上,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难道不是充满神秘、不可思议、荒诞和离奇吗?

    托马斯.曼的短篇小说《上帝的宝剑》

    希罗尼姆斯神经质的夸张形象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他的所作所为与大众的看法相违背,被人们认为近似于疯狂。但这种表象的疯狂举动有着深刻的内涵,当时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意识形态领域,如小说中大量描写的现代艺术繁荣,已很少有人进行深刻的思索,只是人云亦云盲目地接受欣赏,在虚假繁荣中变得麻木随波逐流。小说中主人公希罗尼姆斯的疯狂举动虽然遭到大家的误解甚至辱骂,没能取得任何结果,他只能寄托上帝的宝剑来摧毁尘世的邪恶,看似一个悲剧式甚至滑稽的人物。作者真正的用意是以此塑造一位逆潮流的斗士,他有深刻的思想,独立思索的能力,不被表面大众审美趣味所左右,为捍卫真理敢于斗争,哪怕是微弱的被人嘲弄的抗争。从这个意义上看,引发读者进一步思考和启迪,无谓抗争背后的精神能量。小说中描述的20世纪初慕尼黑现代艺术的表面繁荣,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现代艺术背后掩盖的颓废和虚无倾向及大众审美趣味的盲从。同时也使我们联想到当今社会大众艺术审美追求的心态,如今是一个娱乐浅薄缺乏独立思考的年代,当然若真的出现小说中漫画式人物的先锋举动,想必他的结局也不过如此吧。

    安德列耶夫的短篇小说《沉默》

    由沉默所引发的家庭悲剧,人性中的劣性、对抗性都通过沉默发挥到了极致。牧师的沉默具有高傲、虚伪、残忍、冷酷的本性特征,女儿的沉默显然是对父亲的无声反抗。小说虽未讲明女儿自杀的原因,但肯定是在她特别需要亲人关怀支持的时候,而作为父亲却表现出的冷漠,使女儿心灵崩溃走上绝路。妻子的沉默是对丈夫针锋相对的反抗,尽显正义的力量,强大坚韧顽强,使牧师得到沉重打击受到惩罚,牧师从精神上彻底绝望。沉默成为暴力,牧师为此付出了代价,小说出色的刻画了牧师沉默背后的高傲不可一世凌驾一切,用沉默对待亲人的虚伪面目,用一种无形的暴力来惩罚对方,充分暴露出牧师的自私残忍的面目。而“善”的沉默更具杀伤力,最终战胜邪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说6篇—短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gle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