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过洋牵星、郑和,和葡萄牙人

过洋牵星、郑和,和葡萄牙人

作者: 王笑笑 | 来源:发表于2017-03-03 18:56 被阅读77次

    第一次在书中看到「过洋牵星」这个词是种奇妙的感受,就像有股电流从四肢末端顺着皮肤挨着毛孔爬上来,汇集到大脑灵光一现,就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作为一种古老航海技术的名字,「过洋牵星」显得过分文艺了。宋朝的《萍洲可谈》里写:「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晚上依靠繁星确定船队在大洋中的位置,被「牵星」这两个字描绘地十分生动。不知是不是也包含这个缘故,郑和的舰队被称为「星槎」。

    在遗留下的《郑和航海图》中有四段对这种技术的具体描述,我摘抄其中一段:

    「忽鲁谟斯回来沙姑马开洋,看北辰星十一指,看东边织女星七指为母,看西南布司星八指平丁得把昔,看北辰星七指,看东边织女星七指为母,看西北布司星八指。沙姑马开洋看北辰星十一指平水。丁得把昔过洋看北辰星七指平水。」

    「忽鲁谟斯」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霍尔木兹」,「沙姑马」是霍尔木兹附近的一座山,「丁得巴昔」在现在印度孟买附近。上边这段文字就是记录了船队利用北辰星、织女星和布司星的定位从印度航行到霍尔木兹海峡的方法。

    上高中时,我曾在谷歌地球里输入日期和经纬度,调出当时的星图,想象六百年前那支舰队仰望同一片星空。确实,这段文字既晦涩难懂又对我们毫无益处,但我还是想直接引用这一百多个字,试图透过文本直接传递这种其他文字都无法传达的感动。

    郑和船队是如此描述自己的壮举的,「鲸波接天,浩浩无涯,或烟雾之溟蒙,或风浪之崔嵬,海洋之状,变态无时,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在熟知的中国史书里,我们看到的是九州五服四合八荒,是充满了儒家价值观的秩序感。而和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内化世界观不同,「过洋牵星」四个字的背后是远洋探索、大海和星辰,是我们的历史里隐匿在帝王名相背后的那一面。

    庞大舰队第一次航行的终点是古里,遵循传统,明朝人在这里立了块纪念碑,上边写道:「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在葡萄牙人的口中,古里叫作卡利卡特,他们在八十年后抵达了同一座城市,达·伽马或是后来的印度总督是否见过这块石碑,我们不得而知。但书中写,原住民曾们向达·伽马描述几十年前「蓄着奇怪胡须的神秘访客和难以置信的大船」,这无疑是大明的船队了。

    葡萄牙人用大炮轰开了古里的王宫,将其变为其后四百年里的永久殖民地,迅速填补了中国人留下的权力真空。《郑和航海图》中记载的「忽鲁谟斯」、「丁得巴昔」这些城市最后都变成了横跨三个大洋的葡萄牙贸易帝国的一部分。

    两支舰队在历史里以几十年的距离擦肩而过。等中国再次正式遇见葡萄牙,要再等上一百年,另一支葡萄牙人的船队从郑和舰队视线尽头驶来,驶进广东的港口,将澳门囊括进帝国的版图中。

    我们无从想象,如果明朝的船队在印度洋遇见葡萄牙人,历史会有怎样的变化。在刘慈欣的历史幻想小说《西洋》里,郑和的舰队继续向南,绕过好望角,北上到了欧洲,于是另一个平行宇宙里的世界就截然不同。不过这样巨大的差距,我是断然不信的。

    翻开这本书扉页,写着佩索阿的诗句:「有界限的海,或许属于希腊或罗马;没有界限的海,属于葡萄牙。」那个欧洲边陲小国将探索发现定为国策,将整个国家力量都投放到另一个半球;银行家们聚集在里斯本,为每一个可能的探险计划投资;从王室到平民每天都在关注新世界的消息。这样的精神是古老的中央帝国不屑有的。

    王室资助的达·伽马闯进了一个环印度洋的繁荣贸易带,他无法理解这个各民族各宗教共同享有的贸易圈,他也无需理解,葡萄牙将这个贸易圈置于自己大炮的保护之下,同世界的其他贸易体连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的世界。在明朝之前,中国也曾是这个繁荣贸易带中的一员,当然在之后,也依然有很多中国人活跃在其中,但官方再也没有对大洋之外的世界投去目光。

    如同我们的教科书不厌其烦宣传的,郑和舰队远远大于哥伦布、迪亚士或达伽马任何一个人的船队,同谋求消灭伊斯兰世界的葡萄牙相比,「宣王道」的明朝从哪方面讲都无从质疑地占领道德高地。

    但不可否认的是,正如我们每个人都熟知的那样,郑和在古里去世了,中国人离开了这片海洋,再也没有回来。

    本文为《征服者:葡萄牙帝国的崛起》书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过洋牵星、郑和,和葡萄牙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gmr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