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02年到2006年间读的大学本科。学校是一个三线城市的刚专科升成本科的一个很差的师范院校。当时学校主要在本省招生,外省的学生很少。
那时师范生学费便宜,我上的那所学校每年学费3500,住宿费800。那时交通费也便宜,公交都是一块钱,从我家坐火车到学校也就三四十块钱。
2002年一入学,班里来了三个河南籍的学生。这里不方便透露具体姓名,就用字母来代替吧。同学A,男生,年龄比我们同学都大两三岁的样子(同学大多是20岁)。他说自己家里兄弟四五个,父母没钱供他,他就半工半读上完了高中,后来考上了这所大学。
那时候我记得师范生每个月生活补贴有45.5元,作为女生,我记得当时物价很低,一个鸡蛋灌饼一块钱(我的最爱),煮鸡蛋5毛,油条2毛一根,面条1块钱一碗,油饼5毛,炒菜一份2.5到3元一份……一个我一个月生活费差不多100元(当时第一年秋季入学,老爸给了2000块,到过年回家还剩一半多)。但对男生来说肯定不够。
除了这点生活补贴,A就开始倒腾小东西买,用现在时髦的话叫摆地摊,他不时地从小商品城倒腾一些学生们喜欢的东西,比如作业本、钢笔、圆珠笔、碳素墨水、时尚杂志等在校园摆摊卖,同学们为了照顾他生意,经常买他的东西。此外他还申请了勤工俭学,不多,每月也就100块钱。
另外他想找家教,因为地方口音太重,讲了两次没家长愿意找他了。所以他这四年大学生活,除了摆摊、勤工俭学挣点钱,还有一年拿了国家奖学金,很多时候申请助学金,一般一年一千多块钱吧。他那时候是有什么赚钱的机会听说了就去,比如商场促销员、推销员、卖电话卡,推销小灵通手机(那时候小灵通在校园很流行),最后他还考上了西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
同学B,女生,也是河南人,她爸爸去世的早,她妈妈在物业公司做保洁,供她读书。她后来当了班长,成绩比较好,拿过一次国家奖学金,其他都是拿班级和学校的奖学金,那时候奖学金不多,一等奖800,二等奖400,三等奖200,按照德智体综合测评,她每次不是二等奖就是三等奖,还有时候是一等。我那时因为体育成绩不好,志愿者活动参与不多,所以成绩综合测评多是三等奖,就得过一次二等奖。
除此之外,她更多的是做家教。一个小时10块或者15,每天两个小时,主要是周末做。她还特别节约,生活费啥的尽量自己解决,因为她还有一个弟弟上学。
这就是我见过的两个家庭条件比较穷的同学的奋斗的大学岁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