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前)
四
一般来说,血浓于水,就亲密和信任程度来说,同学关系是比不上血亲姻亲关系的,但在《资治通鉴》中可以看到很多血亲姻亲之间相残相杀的故事,比如象那个赫连勃勃,人家好心收留并招为女婿,结果后来把岳父都给杀了,感觉那真是黑暗的大分裂时代。血亲姻亲尚且如此,同学朋友之间更不用说了。按说文明是越往后越先进,越往前越野蛮,所以在描写更早时代的战国的《大秦帝国》中看到不少同学之间情谊的故事,感到温馨之外还有一点意外。
让我感到最温暖的莫过于蒙武同学。秦昭襄王隔代指定嬴异人,委托老太子嬴柱(异人之父)办理回国事宜,嬴柱拜见主管王族事务的老庶长赢贲,赢贲传令安国君嬴柱凭黑鹰兵符带领精锐的三万铁骑秘密开赴秦赵边境的离石要塞。由于此时秦赵两国外交中断,嬴异人作为人质被赵国暗中看管,国内外各种势力客观存在,因此接嬴异人回国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便当,即便是对天下强国秦国,这也是一件很机密的事情,所以老秦王的各种命令都不是很直白的那种,需要领会。去离石要塞的含义就是接应嬴异人,但嬴柱却是各种不明白,老叔叔赢贲只好一样样掰开了告诉他,给你兵符就是给你选将的权力,嬴柱一阵茫然,选谁呢?书中说他哽咽一声,“我本羸弱,从来没想过做这个太子也。”
岂止嬴柱茫然,看书的人也茫然,找谁帮忙呢?做事情人是最重要的。正如《讲述电视流氓自己的故事》里说的,“工作上的事情不用记,不用记,无非就是些人事问题。”
请注意赢贲这段话,“记住,前将军蒙武为将,他与异人同窗情深,只怕比你还上心;你只坐镇,一切行止悉听蒙武决断,保你无差。”一句“只怕比你还上心”看了真温暖。赢贲帮嬴柱选的将是蒙武,除了业务能力突出外,很重要的一点是非常可靠,“他与异人同窗情深”,让老同学去接机,让课代表去接任课老师,这当然是靠谱的安排。
这真是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身处读者的上帝视角,我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其实,在“殷殷宴席生出了无端波澜”这一节中就点了一笔,嬴异人与卓昭(即后来的赵姬)第一次见面,认出对方所弹之筝是十五年前因为生计窘迫卖掉的自己的秦筝,不禁走到跟前立起筝身,在筝头一拍一抽,拿出一片红色的筝板,上面镶着两行铜字:筝如我心一世知音 蒙武制赠异人君。
这两人还真是同窗情深。那时候没有钢琴,嬴异人小时候弹的是秦筝,象当今很多家长一样,八岁那年他的爸爸给他找了一个钢琴老师,哦,是秦筝老师——蒙骜,蒙老师跟家长交流面试之后很满意,当即收为徒弟,并安排十岁的儿子蒙武与其一起学习弹筝,文化课也在一起上,刚开始是走读,两年后改为寄宿。这走读和寄宿的感情不一样啊,一个是白天的感情,一个是白天和黑夜的感情,至少多了仰望星空或者看流星雨的经历。
这两人的下一代,嬴政和蒙恬,也算是同学,说是“也算”,因为从书中描写看,吕不韦曾有意去蒙府安排蒙恬陪读,但蒙恬外出未归,吕说了句“天意也!”因此他俩是否曾经同学不确切,后来两人在校武场相互欣赏,事后结为兄弟,基本上直接跳过同学阶段了。我的判断是,蒙恬嬴政两人早慧,相识时已过了启蒙阶段,且嬴政即位较早,两人很可能没有一起上过课。
不过,嬴政倒是有过一个近似同学的老朋友,可惜两人关系处得不太好。
五
这位准同学姓姬,名丹。这么说可能想不起来是谁,说他另一个名号大家就都知道了,他就是鼎鼎大名的“燕太子丹”。他在赵国做人质的时候,赵政(嬴政当时名)刚好也在赵国,虽然不是人质也相当于人质,推算起来,燕太子丹大赵政两三岁,两人相处差不多是三四年级的小朋友和一二年级的小朋友的情况,两人在邯郸王城交游,从常理推测应该是一起天真无邪地玩耍过。结果,小哥哥燕太子丹被老爸从赵国叫回来后,在吕不韦当政时被派到小弟弟嬴政(回国后改姓赢)的国家秦国继续当人质。秦燕又无仇,按说嬴政亲政之后,对这位老朋友礼遇有加才是,结果却是不但不放回燕太子丹,还明令软禁。燕太子丹屡次上书要求回国,都得不到回复。蒋介石至少还送了少帅一双拖鞋,秦王嬴政连拖鞋都懒得送,做得很过分。这也就种下了两人的仇恨。后来燕太子丹逃离秦国,一手策划了震惊天下的荆轲刺秦王,最后在嬴政威逼之下,燕太子丹被老爸斩首送给秦国。
两人关系为什么会发展成这样?难道是因为只是童年玩伴没有同学过?
六
李斯和蒙恬也是同学,都是荀子门下。最后李斯一念之差害死了蒙恬(参见拙作《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不过是一念之差》),这也可以说是同学害死了同学的例子。如果说蒙恬是带着特殊使命化名插班到李斯班上的,那么韩非则是李斯铁板钉钉的老同学了,而且两人住同一个宿舍,李斯岁数大一点,为学兄,韩非为学弟。
这两个同学上班以后的几次见面基本上都是热面孔贴到了冷屁股上。李斯到韩国见韩非,“坦诚激烈”,但韩非一言不发,李斯邀请他到秦国共展宏图,韩非淡然摇头,临走却拿出《韩非子》委托李交给秦王,李斯觉得奇怪:你既然把秦王当作知音,为什么不去秦国上班呢?韩非也没有解释。后来秦国强要韩非来秦国上班,结果韩非特意穿着老韩衣冠坐着老式韩车来了,李斯兴冲冲地去接老同学,虽然姚贾提醒“此公难伺候,小心”,但想着那是你,我是他老同学,还能真的板脸?他又是拱手又是大笑,把气氛搞得很热烈,想请韩非换乘凯迪拉克(驷马王车),结果韩非冷冰冰地说“韩车韩衣,韩人本色。”相当于说,韩装依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韩国心,韩车虽然有点破,我只坐我们国产车。李斯说你看凯迪拉克也坐得下,还快,这样还不耽误中午在咸阳吃午饭。韩非冷冰冰一句“不敢当也”回绝了。一路上,想邀请韩非一起吃个饭喝点小酒联络下感情,韩非说“不饿”,考虑到自己是代表秦国形象的,李斯只好忍耐,就着韩非的慢车前行。
传说韩非入秦后,李斯妒忌其才能,在秦王面前谗言构陷,导致韩非被杀。我认为不太可信,理由有二。第一,韩非在职场上对李斯的威胁不大。韩非确有李斯不及之才能,但李斯也有其过人之处,而且李斯比韩非格局更大,综合素质更全面,韩非只偏重一方面,不可能撼动李斯的地位。从韩非入秦的举动来看,他表现得很孤傲,待人处事过于傲娇,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同志人际关系不太可能很好,李斯不用担心会被取代。第二,韩非本身有必死之心。他入秦不是自愿的,外有秦国的施压,内有韩王的求说,他知道秦国是施展他法治思想的最好地方,而且看清了六国必定亡于自己、天下必将统一于秦国的大势,但他又始终记得自己是韩国人,要忠于韩国,哪怕粉身碎骨。所以他出的计策被认为是阴谋误导秦国,想要秦国陷入和楚、赵的战争泥沼从而保存韩国。最终被下狱自裁也是他的必然悲剧。
这对同学有两个情节值得注意。第一个,是刚到秦国的接风宴结束后送韩非到宾馆,李斯想“畅谈长夜饮”,韩非说:“斯兄,韩非不得已也,得罪了……韩非入秦,你我同窗之宜尽矣!夫复何言?”这里,韩非称李斯为兄,还提到了同窗之谊,说明他并没有忘记往日的同学情谊,只是因为立场不同,不得不成为对立的双方。
第二个,韩非下狱之后,李斯承受着舆论压力,在后园徘徊,姚贾劝他“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意思是要李斯依法从快处理,李斯说,“决亲易,决友难。”这说明李斯也没有忘记在荀子门下与韩非的同窗之谊。
姚贾的意思有几层,第一,我知道韩非是你同学,但这人思想过于偏狭激进,又很迂腐,考虑的不是天下统一大义,不是为了天下百姓的安宁,而是为了去救一个行将就木的腐朽的韩国,这不就是把才能用到了破坏天下大计的地方了吗?第二,杀了韩非会被人骂,但破坏统一大计就不被人骂了吗?第三,领导给你留条让你处理而不具体过问,难说不是为了考验你的智慧和勇气、公心和私心。
就实说,按着韩非子所倡导的法治理念,他触法了,也当其罪。
七
看了这些几千年前的同学的故事,不知大家作何感想?
这些年,时不时有什么被同学坑蒙拐骗的报道出来,笔下之意是同学关系就应当是纯洁美好的,怎么能对同学这样呢?看了感觉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人心叵测,等等。再看了一些同学情深的故事,又觉得同学是最好的关系。普罗大众反复被反鸡汤和鸡汤,多少是会被弄晕了。因为人的心理有统一性的倾向,对于这种相互矛盾的东西,天然有种不适应。
其实,这真没什么普遍的规律可循,你也许会遇上好事,也许会遇上坏事。关键点在于你怎么定义同学。要想同时能解释正面的例子和负面的例子,你只能往后退一步,放弃掉“同学一定情深”或“同学一定相斥”的感情判断,构建一个基本的底层认知架构作为看问题的起点。这个认知架构就是:同学就是在特定时期、特定空间内与你相处的一个或多个年龄相仿的同性或异性。换句话说,你就是被上帝安排和某某、某某和某某某在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呆上了一年或几年,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就是这么着给你安排了。
从这个起点出发,就无关好或坏的判断。同学,一开始也仅仅是同——学。能走向何方,取决于你的行为,也取决于对方的行为。没有不经阳光雨露就能盛开的花,也没有无需耕耘就能丰收的庄稼。夫妻关系好的,都是当这婚还没结。人生美好,都在当初。同学,就当没同学过,就当开学第一天,不去绑架别人,也不被人绑架。追求真善美,谨防假恶丑。
如此,甚好。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