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的跟岗学习,让我在做什么样的语文老师这个领域有了一点思考。
一
语文老师应该是听说读写等基本功最扎实的老师。姜老师上《记承天寺夜游》的观摩课课,课上标准的普通话,应该给所有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节课的最后,她配乐朗诵苏轼的《定风波》,完美至极。余音绕梁,将课内学习向课外阅读延伸,令人回味无穷。
语文老师应该是一本行走的语文书。站在学生面前,供学生翻阅,自成一道风景。语文学习事实上是学习审美的过程,语文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美育。通过学习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美,并且还会知道如何创造美。
老师的美读(嗓音清丽)、老师的美语(语言优美)、老师的美姿(姿态优雅)、老师的美教(教学过程干净利落)与《记承天寺夜游》美文中的美景、美情自然融为一体,给我们听课者呈现的是视觉上的盛宴。正如方老师点评中提到的一句话:课堂不应该让学生“难受”,而应该远离“忍受”,走出“接受”,走进“享受”。姜老师做到了。
这一课的教学姜老师通过“闲人”一说一线贯之。从最初写月是为了写心情到写心境,这里或许学生有点迷惑,但姜老师引进苏轼在各种场合写的月,让学生对前面“心境”的理解渐趋明朗。然后姜老师又做了三个假设:如果你是正要求取功名的读书人、忙于政务的官人、急于赚钱的商人,你会看见这轮明月吗?
这样的假设为后面学生彻底认识“闲人”打下了伏笔,巧妙地化解了本课的难点。
这种上课方式给听课老师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这种上课模式在我们乡村语文素养不高学校,可能并不太合适。再加上桐普的难以改变,姜老师的课难以模仿。
二
在这个方面,方老师的课给我感觉更真实。是学生需要的,也是我想学习的,虽然方老师的教学水平有着我们难以企及的高度,我们难以望其项背,但是本能的爱美之心,让我想要去学习,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方老师开课的时候提到寿镜吾老先生和藤野先生,我在听课的时候,看着方老师的样子,突然想到,这两位老师加上方老师可以说是三种语文老师的代表。
一是古代私塾老师的代言人寿镜吾老先生,博学方正,质朴严肃;二是外国老师的代言人藤野先生,生活上不拘小节,学术上认真严谨;三是中国现代老师的代言人方老师,大气从容、儒雅随和,循循善诱,娓娓道来。
整个课堂,老师一直在引导学生不停地开展学习活动,学生不断地有新的发现。这样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堂,每个人都随时随地享受到获得感的快乐。
课堂上给学生示例,让学生寻找打动自己的细节。那时候教室里很安静,学生们都很认真地在书上批注,我仿佛看到时间在静静地流淌,很美好也很让我感动。这就是学生需要的过程。所以,后来学生一个个站起来分享自己的发现时,语气中充满了自信。
这应该是方老师寻常语文课的常态。到底做什么样的语文老师?能遇到方老师这样的语文老师,一定是学生最幸运的事!
三
今天听了跟岗王老师的一节课。这是一位成熟的青年教师应该有的样子,也是我喜欢的样子。语调略快,语言有节奏、有张力,不张扬。课堂上,学生回答完毕后,老师示意学生坐下时,用的是“请坐”,这简单的两个字不仅体现出对学生回答内容的肯定,更体现出老师对学生充分的尊重,同时也迅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亦师亦友,这是典型的学习渠道多样化时代下的师生关系的最佳模式。
下课的时候,我听到这位老师说她有一个地方有疏忽。不必介意,教学它其实就是遗憾的艺术。最后布置作业,我恐怕她也还有没说出的遗憾,因为老师在这里引导得并不充分,尤其对“披情入文”这个点没有展开,可能大多数同学看着这个作业不知道怎么完成。
今天我们跟岗学习,就是为了一次又一次地发现并减少遗憾,完成教学技术往教学艺术的过渡。所以,从这一点上讲,感谢这次跟岗学习,做什么样的语文老师?不停地学习,我们一直在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