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课例研讨】积累:读写课堂教学之魂

【课例研讨】积累:读写课堂教学之魂

作者: 爱于心敏于行 | 来源:发表于2020-12-11 06:23 被阅读0次

    积累:读写课堂教学之魂

    ——研读余映潮老师之课例《饮酒》(3)

    文|张爱敏


    (接上文)

    3.赏析积累

    关键处问题设计:

    问题一:这首诗的主旨表现在哪两个字上?

    问题二:“车马喧”这三个字妙在哪里?

    问题三:从炼字角度欣赏“悠然”一词。

    问题四:“此中有真意,欲料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师点拨,生思考,动笔书写,教室寂静】

    【约4分钟后交流,学生自选题目】

    生1:我选择第二个问题。我认为,“车马喧”表面上表达了车马交通工具喧嚣的声音,但也象征着一种世俗。作者不是随波逐流的人,他有一种对世俗厌烦的心情,就像《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种对世俗的厌倦之情。

    【生借助关键词句,初步领会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师:很好的语感。“车马喧”有它文面上、表面上的意思,也有它内在的深沉的含义,表面上就是说喧闹、热闹的生活,熙熙攘攘的人群,你来我往的环境,但实质上指什么呢?这位同学已经做了很好的诠释。“车马喧”指的就是社会的争斗啊、尔虞我诈啊等,所以这三个字用得非常好。

    【师评价“很好的语感”。在评价中巧妙点拨此类信息的解题思路:一是表层含义,二是结合背景,明确内涵,即语境义。】

    生2:我选第四个问题。对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刚才我们通过积累知道,“真意”是人生的真谛。在这个地方,我认为是陶渊明陶醉在大自然中,而其中的人生真谛呢,就是他脱离了闹市,在自然中感到无比欣悦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有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感觉。

    【学生在分享时,对刚才老师的点拨马上领会,先解释“真意”,再结合语境,明确内涵。】

    师:嗯,说得好。“此中”就是此时此刻,就是指采菊的时候,悠然见南山的时候,在“山气口夕佳”中看到“飞鸟相与还”的时候。于是,这里的“真意”可能应该是:大自然如此地美好啊,我的归隐生活是多么让人欣慰啊。但是作者不说出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既然自己心里很有感受了,何必再把它明明白白地表达出来呢?这样一种收束诗歌的方式,实在是让我们觉得非常有韵味。

    【点拨非常巧妙!对学生回答表示肯定!“说得好”该是多么令人喜悦啊!接着,从“此中”切入来解读“真意”,自然而然再一次植入一种思维:置身于语境中解读关键词句。同时,又告知这也是一种收束诗歌的方式。】

    生3:我选择第三个问题。关于“悠然”这个词,在这一首诗中,陶渊明没有过多地描写景色是多么多么地好,但是我们仅凭“悠然”这个词就能感受到当时田园生活的那种怡然自得。他在自己家旁边采菊花的时候,轻轻地一抬头就望见了南山,这种闲适自得的生活令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很羡慕。

    【观生解读,思维越来越流畅,指向性更明确,从“悠然”中体悟到“自得”,体悟到“闲适”。】

    师:“悠然”,就是自得,很闲适地享受生活。其实,“悠然”一词不仅仅在直接地写和南山有内心的交流,“而无车马喧”难道不是“悠然”吗?也是“悠然”的,采菊的时候“悠然”,“山气日夕佳”的时候羡慕地看着山鸟归巢,也是一种悠然,悠然恬静地享受他的生活呀。“悠然”和“自得”是常常连在一起用的,悠然就是自得。“悠然”一词在你们的学习经历中出现过两次,除了这一次,还有一次是表现“刷子李”那高超的技艺。刷子李在刷墙的时候,他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他的技艺高超,同样他也在享受心灵的美好。

    【师给予肯定性点评,并进行前后勾连,课内外勾连,真正的“悠闲”就是“身心合一”。同时,架构思维桥梁,构建知识体系。】

    生4:我觉得这一首诗的主旨可能在最后一句“欲辨已忘言”上。我是这样想的,他“忘言”呢,就是没有把大自然的真意直接表达出来,但是同时又有一种不与尘世相争,不与世间的人事接触的想法。如果“言”,就会讲很多很多的事,在这个过程中,也许就会落入一种喧嚣的氛围中,有时候不说话反而能体会到大自然的一种美好。

    【生讲述“欲辨已忘言”为主旨句的理由。】

    师:哦,“欲辨已忘言”哪,远离尘世可能是陶渊明的内心所想,什么都不说,我远离喧嚣的地方,但是“欲辨已忘言”。他没有“言”说啊,他没有说出他的真实感受啊,主旨应该是比较鲜明地表达出来的。谢谢你。

    【此处应该有掌声。面对生的解读,师未评判,只是引学生进一步思考:主旨该是一种真实情感、志向等的表述。最后还对孩子说声谢谢你!】

    生5:我在想一个问题,这首诗里有很多词都可以表达陶渊明的情感,比如“悠然”啊,“忘言”啊,“真意”啊,但我觉得题目是“饮酒”,那是不是“饮酒”表现了他的一种状态——对田园生活的陶醉呢?

    【生进一步思考,“饮酒”该是表现一种状态,对田园生活的陶醉。】

    师:嗯,很好。但是,他的组诗都是以“饮酒”来命名的呀。

    【师点拨组诗命名即“饮酒”】

    生5:(不好意思地)哦。

    师:所以,主旨就不能是饮酒。(教师笑了,大家也笑了)

    【师明确,生顿悟。“笑”体现出来了。】

    生6:我找的是“心远地自偏”中的“自偏”。“偏”字指的是“幽深静谧”“自”是自己,自己在尘世中向往幽深静谧不受干扰(教师接:“很自然就幽深静谧了。”),抒发出了自己内心幽深静谧的情感。

    【生从“心远地自偏”中聚焦“自偏”,体悟主旨。】

    师:你再来说。

    【此时,余老师应该是发现有分歧,随请学生补充】

    生7:我反倒认为是“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我觉得刚刚解释的已经很清楚了,“心远”就是指陶渊明心境的一种清净与高远,他为什么会做到如此的悠然?为什么生活得那么快乐,那么的……还有,第一句也可以说明,明明是生活在尘世中,而陶渊明却说“而无车马喧”。我们都知道,人多的地方肯定有车马声,而他都感觉没有了,就从侧面说明了是因为他的心静才让他听不到车马的喧器,满心都在感受大自然,沉浸在自然中。

    【生抓住“心远”解读主旨,说得言简义明,很显然,生已经有了思维勾连。】

    师:(赞赏地)嗯,多好的分析呀,“心远”一词笼罩全诗。

    【师一语中的,出示大屏幕】

    “心远”点示全诗的主旨,“心远地自偏”表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车马喧”是实在的景象,也象征为权、利争斗不休的世俗社会。“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的自得与恬淡。

    “真意”的含义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师:(讲析)“心远”点示全诗的主旨,“心远地自偏”表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当我们的心安宁的时候,我们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心远地自偏”点示了多么美妙的哲理啊,有了心境高远的心,就有了自己怡然自得的情感世界。“车马喧”是实在的的景象,也象征为权、利争斗不休的世俗社会。“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的自得与恬淡。“真意”的含义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有专家分析,“真意”就是陶渊明终身追求的八个字:“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真意”就在自然之趣,崇尚自然,同时安贫乐道,人生的真谛对于他来说就是“安贫乐道”,于是他就归隐了。

    【此处,师进行总结式讲析。不仅是明确,更是澄清,是升华。】

    【我的评点】

    设计巧妙,呈阶梯状,层次分明,内容丰富。

    四个问题均指向《课标》,领悟主旨、品味妙处,赏析字词、理解内涵,角度多元,精彩绝伦。

    学生分享,侃侃而谈。究其原因,无不与余老师课堂上的语言积累与高阶思维有关。无论“常识积累”时层层铺垫,还是教师点评时的“上下、内外勾连、引申”均优美的,富有诗意的。师生享受到的是母语的盎然诗意、精致优雅、深邃哲思。

    教师点拨,开发潜能,启迪智慧。培养思维力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平等对话,含蓄点拨,高阶思维,深处漫溯。可谓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例研讨】积累:读写课堂教学之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gukg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