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日,今日头条挖知乎大V的新闻不胫而走,在内容创业的时代,优质的内容成了抢手货。而且最近两年,内容创业、知识付费逐渐火爆。
知识付费,个人理解是把知识变成商业化的服务。知识,这个词太宽泛,就目前的一些付费产品而言,主要指的是优质的、具有独到见解的工具性的知识以及前沿的时尚资讯等。而其呈现出来的方式就是文字、音频、视频课程等,其中最受人喜爱的当属音频。
❤优质原创的内容为何会爆发出从未有过的优势?
知识付费的到来,我搜集了一些文章,加上个人的理解,认为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微信公众号的催化作用:
内容行业的发展带动了内容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很多中心大V以及无数的小号。内容呈现出一种鱼龙混杂的爆发的状态,我们无时无刻不被信息包围。面对众多的信息,我们该如何选择?优质原创的内容反倒成了稀缺品,而只是付费则是一种必要的过滤机器。
随着微信公众号的逐渐饱和,有人调侃道微信是在为他人做嫁裳:如今日头条、得到、分答、知乎live、喜马拉雅付费音频、一起听听、豆瓣等。
二,碎片化的时间需要碎片化的速食知识:
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世界和我们的生活方式。知识的传播不再单纯依靠厚重的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等。我们需要更加快捷和有效的获取知识的途径。
张爱玲说的那句“出名要趁早”,在这个时代也是如此。大浪潮滚滚袭来,我们不趁早获得前沿的资讯、不趁早发现商机、不趁早迅速武装自己,我们就会被时代抛弃。
时代赐予了我们焦虑,焦虑促使时代不断的前进。
三,知识品牌和知识偶像的崛起:
2016年是知识付费的元年,逻辑思维的创始人罗振宇在跨年的时候举办了一场内容的盛宴“时间的朋友”,特殊的知识跨年成了一种标配。
时代的快速发展,让人们惶恐,我们必须要得到最好的知识来提升自己,而带给我们顿悟的内容恰恰成了一种阅读习惯。这些付费产品,我认为是一种工具性的知识,它告诉你:这有用。什么四大名著、什么博尔赫斯,统统被抛却,因为他们对某些人而言无用。
知识品牌带来知识付费的到来,或者说崇尚有用的知识正在席卷经典书籍市场。一批批知识偶像顶着无数的头衔(CEO\COO\CIO)等昂首而来,他们将把自己的知识和看法给予你们,但不是免费的。
❤谁会购买?
知识盛宴请的到底是什么人?或者说他适合什么人?
以得到APP为例。
最近得到举办了一场知识发布会,每天半小时,搞懂一本书。纵观它的构成,精品课占大多数,且讲授的人员均为高层次人员,如北大的经济学、清华管理学等,均是些大咖专栏。就内容而言,涉及面比较广,但互联网资讯以及互联网技能或能力提升等方面的课程是最受欢迎的。
谁需要这些?谁愿意付出金钱去得到这些?
觉大多数人是上层的精英或者中产阶级。知识付费走的是高端化路线,关注他们的人员也集中是中高端人士。
那普罗大众呢?以身边的朋友为例,在50个人里面或许会有一个人会去主动选择一些付费产品。在大家还没有真的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的时候,很少有人会主动去寻找提升自身能力的事物。
❤知识付费给这个时代带来的是什么?
最显而易见的是:知识阶层的分化,即知识分为高端和低端。知识成为一种资源,马太效应日益凸显: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逐渐走向高端人员的脑子中,他们在风口,又肯花钱去学习。高端的精英分子们,他们在这个时代得到的要更多一些。
知识的分层流,逐渐形成一个金字塔,这些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人员会形成一种关系链或者关系网,更加的加深中、高层的阶层固化。
有人说,知识付费的门槛将绝大多数的用户隔绝在门外,是为了实现精英的重塑,是割裂了圈子......
知识付费也带来了更加多的焦虑和恐慌,如现在正在码字的我深感知识时代的恐慌:这个时代,你需要努力,但是你更加需要找对路。知识爆棚,高端知识被分层,带来的不仅仅是资源的分层,更多的是阶层的分层。
记得北京的文科状元熊轩昂被评为最有人情味的高考状元,或许只因为他的观点,他认为自己的成功一部分原因是在于自己所在的中产阶级的阶层以及所在的北京,这个城市提供的资源和捷径。
时代的发展让绝大多数的底阶层的人员感到恐慌:触不到的高端知识,怎么办?
资源的不平衡,带来的一个最深刻的影响就是人的思维的不同。
如昨天看了一篇腾讯研究院的《寻访朋友圈的“失踪者”》,这是一篇产品开发者的思考,对于一批小众退潮用户,他们在思考如何更好的满足用户的体验,如何挽留住用户的心。
看这篇文章,看到的不仅仅是观点,更多的是这些大牛人员的逻辑思维。他们对退潮者进行深度访谈,分析他们为何离去,以及其自身所携带的意义:他们是最早觉醒的一批人,是最早去调整失衡的状态的一批人。总之,他们焦虑却也背负着一种使命。
在这个社会中,努力是要的,是必须的,但想法、选择等也是必须的,是要去习得的。
无论知识付费带来的恐慌和收益会波及多远, 不惧怕、不懈怠总是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