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佛法专题人在江湖
【南怀瑾老师】这二十种方法搞不清楚,就永远不能得到好的定境界!

【南怀瑾老师】这二十种方法搞不清楚,就永远不能得到好的定境界!

作者: 2b203cba962b | 来源:发表于2019-02-19 22:37 被阅读20次

    转自传承网

    这二十种方法搞不清楚,就永远不能得到好的定境界!

    本文摘录自 《瑜伽师地论 声闻地讲录》

    今天我们先选与你们相关的开始,刚好有位同学提出来,过去我曾给“大乘学舍”的同学讲过一个题目:“为什么你们修行打坐不能得定”。因为这个原因,先选卷二十《本地分中修所成地第十二》(五百零一至五百零二页,真善美版)这一段。

    “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

    现在我们讲这几句的大意,就是说我们怎么样才能修持到心性、心地方面,一切种子清净呢?如何在这个世间,起心动念的每个念头都在清净中呢?弥勒菩萨说,简单地说有三种。也就是说,这三个条件做到了,才是“世间一切种清净”。

    哪三个条件呢?第一是“得三摩地”,就是定,没有得定以前你想修行清净,那是吹牛的。定分很多种,本论中说得很详细。但是光得定还不行,第二要“三摩地圆满”,这是进一步了,得到定的圆满。如何是圆满?这部经典里都有。所以你们在家出家要学佛,不管显教密宗,各种法门的修持原理,这一本经典里都有了。第三是“三摩地自在”,定境界达到了圆满,就会具足了六种神通。但是三摩地境界自在了没有?没有,因为那是最高境界。也就是说,要进入出世间定,就可以进入出世间定;要入世间定,就可以入世间定。换句话说,禅、净、密,无一法不通,任何的境界都能够“三摩地自在”。像你们现在在十一楼打坐,自在不自在啊?当然不自在,自己坐在这里,说腿酸了叫它不酸,办不到,所以很不自在,因为做不了主。所以真正的自在,拿现在世间法来讲,除非成了佛,才能真自在。

    “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这是玄奘法师的翻译,非常忠实,文章都是倒装的句子。后世一般人学这种文章的很多,像熊十力就学得怪里怪气的,然后大家都不懂,认为这个人学问好,因为他写文章别人看不懂。

    这句话是说,不能入三摩地有二十种对治方法。为什么你不能入定呢?心有病,有烦恼,医治这个烦恼病的方法,叫做对治法。中国文字与外国文字的文法不同,外国人叫“先生南”,我们叫“南先生”,我们一听“先生南”很别扭,一听“南先生”很顺口,玄奘法师翻译的方式都是“先生南”。

    这二十种方法,如果搞不清楚,或搞反了,就永远不能得到好的定境界。念佛也好,打坐也好,都不能入定。“不得胜”,就是不能得到最好的定境,所以要先认识清楚。“何等二十”,哪二十种啊?玄奘法师的译法忠实,这一句多问的话也加进来。中国人的文章喜欢简化,外国人喜欢啰唆;中国人喜欢归纳,外国人喜欢分析,各有各的长处与习惯。

    “一有不乐断同梵行者为伴过失。”你看,一个人想修行成道多难啊!一看条件,第一就是修行同伴或同住的道友最难,尤其是出家众僧伽。在修道僧伽团体中有十个肯修行,如果有一个不修行,这一个就妨碍大家了。譬如我们这个团体,此时此地,这一秒钟大家都很清净,如果有一个神经病的在这里大吼大叫的话,你们还清净不清净呢?当然不清净了。所以修行第一是道伴难。

    与那些不喜欢断除世间杂念、不乐意修梵行的人为伴,是“为伴过失”,一种过失。我要求清净修行,可是他喜欢看小说,他看到好看得时候,“啪”一下,“哎呀!那个贾宝玉真妙。”这时你正好在打坐,坐到无念,或者你正在专心参话头的时候,给他一拍,正好你也看过《红楼梦》,接着也想到贾宝玉,就这样妨碍了自己的修持。这是人事上的过失,不是犯戒律。

    “二伴虽有德,然能宣说修定方便师有过失,谓颠倒说修定方便。”同伴的师兄弟,都有修行的好德性,结果碰到教人的师父没有修定的方便方法,也没有智慧,这老师指导得不对。

    你们在座的诸位,辞亲出家,都是为了求道而出家,结果到现在家是出了,但没有入到法王家。为什么?也许是同伴不合适的过失,也许是师父有颠倒的过失,所以没有明师指导是很麻烦的。

    “三师虽有德,然于所说修定方便,其能听者欲乐羸劣,心散乱故,不能领受过失。”有好同伴,明师也碰上了,但是老师给你说的修行修定的方法,你听不进去,因为福德智慧不足,接受不了。“欲乐羸劣”就是不乐意,想求道的欲望心没有。尽管是出家修行,或在家学佛,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听到有人讲经时,每讲必到,每到必困。有时虽然听了,但其心羸劣,没有力量,听了一辈子的经也没有用。

    永明寿禅师读《法华经》时,一群羊都跪着来听,但它们还是羊。以前大陆上有位法师一上堂讲经,牛就来堂边一跪,经讲完,它就醒了,走了,但它还是牛。这些话不是骂人,是要自己反省,你尽管学佛修行,但依然在散乱昏沉中,这样不但没有成就智慧,也没有成就功德,没得用。

    所以你有了好的同伴,也有明师指导修定的方法,你又真能接受,真能依此而修才有用,如果是羸劣之心则无用,道心要如男女谈恋爱一样,硬要有把对方追到的决心,要这个样子才能修行。也就是你要我修我也修,不要我修我也要修,这个心坚定了,可以谈修行了。如果每天心都在散乱中,当然不能得定。就算得了定也不过是世间成就,没有超出世间,这个大家要知道。

    “四其能听者虽有乐欲,属耳而听,然暗钝故,觉慧劣故,不能领受过失。”第四种毛病是虽有同伴、有明师、也有道心,天天想修道,恨不得明天就大彻大悟,后天就在虚空放光动地。虽有这个祈求,但是“属耳而听”,只是耳朵听而已,没有融会于心,右耳听进来,左耳出去了,没有真听进去。问你这句话出于哪本经上,记得吗?“哎呦!我忘了,老师对不起。”

    为什么只是耳听,而心里不能领受呢?因为你的智慧暗钝,不明利,觉性的智慧、智能不够,也是福德不够。拜佛不肯拜,念经也不肯念,认为这是小法,自认为是修大法的。所以上殿、过堂都不愿学,一点小善也不肯做,看不起小法,说自己是读书人。小善都不能做,何况大善呢?这就是心暗钝,“觉慧劣故”。因此耳朵听进去了,心不能领受。如果是利根智慧的,听到善知识说法或看到经中一句话,汗毛就竖立起来了,所以一看经就开悟了,那是利根。

    学佛那么久,佛学院也上过了,自己要反省,为什么自己智慧会暗钝呢?由于福德不足之故。为什么福德不足呢?因为一点善行都没有,起心动念处处都犯过。这是弥勒菩萨骂你们的,不是我骂的,不要把帐记到我头上,光说老师会骂人,我从来没有骂过人啊!

    “五虽有智德,然是爱行,多求利养恭敬过失。”看吧!一些研究世间法心理行为的同学,你们听了佛经有什么好处啊?你们将来当了领导,当了主管,管理大众时,就可以发现,有些人也有智慧聪明。“智德”是讲智慧之德,智慧很高,但智慧高的人欲望就大。“爱行”就是喜欢追求利养恭敬,看看哪里有好吃的、好穿的,多赚两个钱吧!贪图名闻利养,很可怕,与贪图恭敬一样可怕。又要人家看得起我,心想“格老子,你看不起我,我还看不起你呢”。你们有没有这个心理啊?(同学答:有。)那就有救了。不要说我们人,你看即使狗、猫这些动物,都有这个心理,你踢它一脚,它就叫,对你也起了敌意,生气了。如果你逗它一下,它对你就友善,因为它要人爱它,就是恭敬它。

    所以我们要检查自己。什么叫恭敬呢?就是希望人家重视自己,大家叫这个是“自尊心”。哪里需要什么自尊心?我们需要的是谦虚的心,连“我”都空了,看得起我或看不起我都一样,还要人家看得起才修行吗?如果看不起你,你就自尊心受伤害,不修行了,那你就是混蛋,还学什么佛?这就是犯了贪求恭敬的毛病。有些人说自己不贪求利养,也不贪求恭敬,但有位居士来,对你恭敬顶礼,你表面上说不要客气,心里还是舒服得很,像冰淇淋吃到肚子里,蛮凉快的呀!有这么一点心理念头就完了。所以有些人智慧不错,讲也会讲,想也会想,也有一点所得,“然是爱行,多求利养恭敬”,因此绝对不能得定,因为有这个过失。

    “六多分忧愁,难养难满,不知喜足过失。”有些天生内向的人,多愁善感,不能说他不对,如果问他:“你在大乘学舍有吃、有住、一切方便,哪样不好?”他说:“好是好,不晓得下学期还办不办。”他明天在床上爬不爬得起来还不知道,他还愁到明年去了,这就是“多分忧愁”。

    嫌大乘学舍的素菜营养不够,明天加了营养,又说维他命C好像少一点,很难养。“难满”,认为功课太多,好像电视没办法看,反正永远不满足。

    你们经典都会看,对不对?但是你们眼睛没有我的眼睛深入,你们带了八只眼睛也看不进去,懂了吗?所以我们看到这些经典是冷汗直流,自己都不好意思,感觉自己每一条毛病都犯了。你们自己看看,没有一个字不是打我们的。我们是怎么学佛的啊?没有一样德行够的,对不对?“多分忧愁,难养难满”,头陀行要满足,是知足常乐,“不知喜足”是不满于现实,不安于现实,由于这个过失,因此不能得定。

    “七即由如是增上力故,多诸事务过失。”由于上面的这些心理行为不对,心中愈想愈不对,本来这里还马马虎虎可以住,后来越看越不对,都不合我的意思,这个环境不好,还是到山上找个茅棚吧!再不然找个图书馆吧!想象另一个地方都比这里好,“此山看到那山高,到了那山又心焦”,人是永远不会满足的。所以“增上力故”,自己错误的观念愈困愈厉害,因此修行的时间少,想世间事情的时间多。本来自己一个人住茅棚,衣服自己洗,自己煮饭自己吃,已经够累了。到了这里有洗衣机,不必自己洗了,但是这洗衣机好像不太好,好像有新牌子的,打电话问问看,问不到,再问别人,如此这般,增加了很多事务,事务越来越多,心里不能平静,所以不能定。

    “八虽无此失,然有懈怠懒惰故,弃舍加行过失。”虽然没有上面七条过失,但是人有一个天生的毛病,就是懈怠懒惰。懈怠与懒惰不大相同,懒惰是身懒惰,贪吃贪睡,懒得动,叫他做点事都不干的,做起来有气无力。懈怠是马虎,做事情马马虎虎的。说每天念个经吧、打个坐吧,念经也马马虎虎,心里头很急,想赶快念过去,然后想自己空闲时间多一点,实际上这是懈怠的心理。你说人生留了很多空闲时间干什么?就是坐在那里呆想,呆想的果报是智慧越来越暗钝,他生来世的果报变成呆头鹅、猪啊!你不要认为猪吃饱了坐在那里没有思想,它也有思想,也有境界,是昏沉睡觉的境界。

    因“懈怠懒惰”舍弃了加行,何谓加行?加行就是加工厂的加工。我们所有修行方法都只是加行而已,为什么要拜佛念经修定?因为这些是加行,把无始劫来那些坏的习气,拿这个加行的法门,把他们磨掉,这是广义的加行。

    狭义的加行就是四加行:煖、顶、忍、世第一法。煖是静坐达到密宗所讲的拙火发起,气脉通了,浑身得煖,得三昧真火之力。顶是气脉打通了。忍是妄念自然切断了,这个样子只不过是世第一法。包括显教、密宗,一切气脉工夫,都不过是四加行的修持。达到了世间第一等,然后才可以修出世法。

    所以不可以“懈怠懒惰”,应该精勤地修四加行。四加行是大原则,念佛也可以念到四加行成就,修止观、数息,都是一样。可是一般人修持不会干的,因为懒惰。自己原谅自己就是懈怠,原谅以后又很后悔,觉得自己没有出息。但过了几分钟,又找出许多理由来支持自己的没出息,觉得是很对的。人就是那么搞,所以修行永远不能成就。

    “九虽无此失,然有为他种种障碍生起过失。”假定没有上面这些过错,但是有时候为了外界的事而障碍自己。所以我说“好猫管七家”,家里的好猫,捉了家里的老鼠,也跑去捉别人家里的老鼠。别人的事与他虽不相干,他也乱在心里,热心得让人讨厌。世界上这种人多得是,“为他”这个“他”,不只是为别人的事,是为外面不相干的事瞎忙,忙得一塌糊涂,障碍了自己,生起了一切过失。

    “十虽无此失,然有于寒热等苦,不能堪忍过失。”修行菩萨道,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到了太冷的地方,没有电炉、暖气、不好打坐;太热的地方,没有冷气也不能打坐。这里风水不好,那里湿气太重,又怕冷,又怕热,没有头陀行的坚忍不拔的心理不能修定。如果说要环境好才来修定,把释迦牟尼佛那个座位让给你好不好?你真到了那里,恐怕也坐不住,你定不了的。电灯开亮一点,嫌灯光太强;关暗时,嫌不够亮。反正人都有种种毛病,就是不能堪忍之过失。

    “十一虽无此失,然有慢恚过故,不能领受教诲过失。”虽然没有这种错误,但有我慢,憍慢。恚是脾气特别大,不是瞋心;瞋心是真动气就杀人,那是真瞋心。你们哪里有瞋心?比你们脾气大的就把你们吓住了,你只是恚心,气大,毛病大,看不惯气就来了。实际上是肝病,肝火旺。因为有慢心、恚心,不能接受别人好的教诲,故而不能得定。

    “十二虽无此失,然有于教,颠倒思维过失。”思想不清明,对教理搞不清楚,解释不对,颠倒思维。同样地看佛经、学佛学,认为他讲的不对,自己有新的思想叫做新潮派,跟着时代潮流走,就被冲得迷失了自己了。所以我一生从不跟着时代潮流走,结果现在我的旧东西反而变成最吃香了。何以能如此呢?因为我不肯跟着潮流走,潮流滚来滚去,我站在这里不动,他又滚回来了。所以信而好古,老老实实去修行。

    “十三虽无此失,然于所受教有忘念过失。”听了就忘掉了,这有什么用啊?这是“忘念过失”,有则要改。你说脑袋是父母给我的,本来就不太好呀!老实说吧,没有什么脑袋好不好的,是肯用心与不肯用心之故。你把我这句话仔细研究,聪明的人一听就会,就记住了,我笨,我多念一百遍,也成功了。所以“勤能补拙”这四个字要记住。

    “十四虽无此失,然有在家出家杂住过失。”像我们这个楼上一样,在家、出家住在一起,有时候想想,自己的头发剃了实在可惜,看别人留了头发蛮漂亮的。这是“在家出家杂住”的过失,实际上还不是形相上的,而是心的原故,这个过失最严重。

    “十五虽无此失,然有受用五失相应卧具过失,五失相应卧具应知,如声闻地当说。”这是说,嫌打坐垫子不好,棉花不够厚,枕头睡得不舒服,被子不好,这衣服穿来打坐不方便等这些毛病,是与卧具有关的五种过失。这里先不讲,将来讲到声闻地中有关出家人、真正修行的人时,我再讲。

    “十六虽无此失,然于远离处,不守护诸根故,有不正寻思过失。”虽然没有这些过失,但应该与世间隔离,应该远远地放下世间那些事情,结果没有真正放下。“不守护诸根”,六根没有守戒,喜欢看电视,眼睛贪图世间色相;耳根没有守护,喜欢听音乐,喜欢听笑话,心里一面念佛,一面想黄色的杂念,这时你头上的光就变黑了。明眼人看得清清楚楚,这都是不守护根门,尤其意根之根门,因为妄想烦恼太多。

    “十七虽无此失,然由食不平等故,有身沉重,无所堪能过失。”贪吃、而且乱吃,或肚子饿了的时候又不吃,熬出胃病来了,也是犯戒的。看到素菜新鲜好吃,香菇多,多夹两口吃,结果肠胃吃坏了,妨碍了修定,所以饮食调节第一难。吃坏了,饮食不平等,“身沉重”,打起坐来不舒服,这里发酸,那里发胀发麻,因为肠胃里不干净,种种毛病就来了。再不然上打嗝下放屁,肠胃不通的打嗝与气脉打通的声音是不同的。

    “十八虽无此失,然性多睡眠,有多睡眠随烦恼现行过失。”贪睡,爱昏沉,睡多了容易起随烦恼。随烦恼: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无惭,无愧,掉举,散乱,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不正知。譬如睡多了容易漏丹,容易做梦,种种毛病都来了。多睡伤气,气不容易通;坐久了容易伤肉,不是指打坐,是椅子上坐久了;走路走久了不休息,容易伤筋。我们这个四大的身体太难弄了,要四大调和了才能得定。你以为学佛成道这个学问是简单的吗?光是跑到庙子三皈依,你就皈依了吗?哪有那么简单!要研究学理才知道,这些学问《瑜伽师地论》里都有了。

    “十九虽无此失,然不先修行奢摩他品故,于内心寂止远离中,有不欣乐过失。”虽没有这些过失,但先不好好打坐修定,没有得止,内心的心念都不能止,不能系心一缘,所以内心不能清净寂灭,内心不能得止,对于打坐修定不喜欢,看书还喜欢。为什么?因为你的业习果报,是由于无始以来散乱心重,爱看书是散乱心重。有些人看书看不进去,一看就昏头,那是昏沉习气重。如果看书也不讨厌,也不喜欢,不过看书时不是昏沉就是呆呆的,一天没事做,坐在那里发呆,那是多生累劫无记业重,所以堕在无记果报里。问他在想什么?他说没有想,他是真的没有想。没想是入定吗?没有,昏昏呆呆的,落在无记业里。要注意的是,无记业久了,他生来世的果报变猪差不多。

    “二十虽无此失,然不先修行毗钵舍那品故,于增上慧法毗钵舍那如实观中,有不欣乐过失。”因为开始对于修止观的方法不清楚,所以慧始终发不起来,修止观修成了也不算三摩地,三摩地是得正定。像你们白骨观也观不起来是不是?修观修好了,慧力才发得起来。白骨观都观不起来,你们习气多暗钝啊!就要多念佛,多念咒子,多求忏悔,知道吗?不要灰心,勤能补拙,我一年观不起来,二十年一定把它观起来,大丈夫学佛就要下这个决心。这二十条是过失,因为犯了这些过失,所以修行不能得定。

    “如是二十法,是奢摩他毗钵舍那品,证得心一境性之所对治。”这二十条讲起来多可怕啊!我们没有一样是对的,就像一个人全身是病,怎么医呢?他说不要紧,放心,有一个办法,就是“心一境性”,一念专一,这二十种病都可以去掉。念佛真念到一心不乱,止观双修之间真能达到“心一境性”,这二十种毛病都可以消除了。

    菩提树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南怀瑾老师】这二十种方法搞不清楚,就永远不能得到好的定境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gyqyqtx.html